散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光學現象。在光通過各種渾濁介質時,有一部分光會向四方散射,沿原來的入射或折射方向傳播的光束減弱了,即使不迎著入射光束的方向,人們也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些介質散射的光。這種現象就是光的散射。
在光學中的定義,散射就是由於介質中存在的微小粒子(異質體)或者分子對光的作用,使光束偏離原來的傳播方向而向四周傳播的現象。
下圖是1984年9月北京天安門廣場激光表演調試時的照片。我們能看到劃破夜空,射向天空激光束,就是利用了光的散射現象。
散射是要有散射源存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這是一張激光器測試台的照片。被測試的是一米長的大功率氦氖激光器。由於實驗室是潔淨環境,散射光非常弱,我們完全看不到出射的激光束。如果要想看到激光束,就得在光束穿過的位置噴煙,不過實驗室裏是嚴禁吸煙的喔。
渾濁介質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以下幾種:
1.氣體中混有固體微粒,即大氣中有煙,灰塵;
2.氣體中混有微小液滴,就象霧;
3.液體中混有固體微粒,稱為懸濁液;
4.液體中混有另一種液體的微小液滴,稱為乳劑。
當光通過這些介質時都會發生散射。我們平時說,光是直線傳播的(這裏不考慮光的衍射),但是實際上光波隻有在真空或均勻介質中傳播時,才有確定的傳播方向。
如果介質不均勻,即有異質體存在,就會有散射現象。實驗發現,這裏的關鍵是折射率的不同,如果兩種物質的折射率相同,把它們混在一起時就和隻有一種介質一樣,並沒有散射光。渾濁介質中的異質體的線度要比光的波長大時,散射作用是很強的,這種散射也稱丁達爾散射或者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散射的強度是與光波波長無關的,因此,當入射光是白光時,我們看到的散射光也是白光。
[page]
另外,即使仔細清除所有的雜質,即在非常純粹的氣體或液體中,由於分子的熱運動引起了介質密度的漲落而造成折射率不均勻,也會有散射現象發生。雖然它們的散射強度遠遠小於丁達爾散射,但這種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稱光在這種純粹物質中的散射為分子散射。
實驗證明,極微小異質體(異質體線度比入射光波長小很多)產生的散射和分子散射的散射規律與大顆粒異質體散射(丁達爾散射)不同,其散射強度是與入射光的波長有關的,即散射強度與光波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這就是瑞利散射定律。這類散射也稱為瑞利散射。瑞利散射時,由於藍光波長較短,其散射強度就比波長較長的紅光強,因此散射光中藍光的成份較多。
丁達爾散射和瑞利散射的規律不同,是能不能看到藍天白雲的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可見光的光波長範圍是400納米(藍紫色)到700納米(紅色)。紅光端波長是藍紫光波長的1.75倍。其四次方大約是9.38倍。也就是說,在可見光的範圍內,短波長的藍紫光散射強度接近十倍於長波長的紅光散射強度。在攝影中就是要超過三檔曝光量(三檔曝光量是8倍)。
在空氣條件好的情況下,即空氣比較潔淨,懸浮塵埃較少時,主要的散射是瑞利散射,散射光中藍色成份較多。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藍天白雲。而在一些城市裏,特別是大氣汙染較嚴重的大城市裏,由於空氣中充滿了線度較大的懸浮塵埃粒子,此時的散射光有很大一部分是丁達爾散射產生的,呈白色。因此,天空就是白茫茫的。下圖拍攝時天氣很好,天空是蔚藍色的,但是在靠近地麵的地方還是有太多的塵埃,遠不如高空那樣清澈。
白色的太陽光包含著從紅到藍紫各色的光,在太陽光經過大氣層時,會發生散射,而且主要是與光波長有關的瑞利散射。在這種散射的作用下,短波長(藍光)的成份被散射掉了,透射的光中長波長(紅光)的成份就較多。透射光中的紅光成份比例是與光線穿過大氣層的行程長短有關的。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早晨和黃昏時的太陽光穿過大氣層的行程比中午時長得多(一般來說要長6-10倍),被散射掉的藍光也要多得多。因此,早晚的太陽看上去就是偏紅色的。
另外,我們在生活在地球上,有白天和晚上之分的原因也是大氣層的散射。如果沒有散射,我們在白天看到的天空將與晚上一樣,滿天星鬥在黑色的背景上閃爍,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個十分明亮的太陽在黑色的背景上發出耀眼的光芒。這不是幻想,事實上宇航員從太空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現象。而且正因為地球被大氣層包圍著,宇航員從太空看地球,看到的是一個美麗的“藍色的星球”。
在散射粒子線度很小的情況下(主要發生瑞利散射),散射光是偏振光。因此我們在攝影時可以用偏振濾鏡來加強藍天白雲的效果。為了方便比較,我把原來的兩張PP剪貼成一張。左半邊是沒有加偏振濾鏡的,右半邊是加上偏振濾鏡的。由於偏振濾鏡濾去了白光中的一部分而讓全部藍色偏振散射光通過,使得天空的藍色更藍,而白雲也顯得較暗些,產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這是上海一幢有名的大樓照片。大樓屋頂像蓮花座,每天晚上樓頂上的幾束強光刺破夜空,也算是外灘的一景。我們能看到這幾道光束,就是散射的作用。如果城市上空的空氣不幹淨,懸浮塵埃越多,散射就越強,光束就會顯得很亮。反之,光束就會顯得很淡。如果晚上我們基本上看不到這幾道光束了,也許白天我們的城市就會有藍色的天空了。嗬嗬!
在拍攝此類照片時,散射光經常是很重要的。山中的霧氣實際上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小液滴,是一種很理想的散射源。由於液滴的尺寸比光波波長大得多,主要是丁達爾散射,散射光呈白色。
清晨的薄霧和河麵上的水氣所產生的散射光使畫麵有一種縹緲如仙景的感覺。霧是由許多細小的水點形成的,它能產生大量的散射光。所以在薄霧籠罩下的景物,能比較明顯地區分出前景,中景和遠景,從而表現出空間的縱深感。此外,薄霧還能掩蓋雜亂無章的背景,有利於突出畫麵中的主要形象,提高作品表現力。
向拍攝者直射過來的大陽光被雲層遮住了,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向四周發射的“光線”。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向四周發射的光所產生的散射光。這種散射光產生了漂亮的“光芒四射”視覺效果。
拍攝者巧妙地用樹葉擋住了相當部分的直射向鏡頭的太陽光,而射向四周的陽光在散射的作用下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氣氛,是不是作者有意要表達佛光普照的意境?廟中香燭所產生煙霧提供了最好的散射源,使得散射光在畫麵上十分突出。
請注意畫麵上的香火形成的煙霧呈現出一種淺藍色。這是由於組成煙霧的炭粒子線度非常小,由這些煙霧產生的散射光符合瑞利散射的條件,因此散射光中的藍光成份比紅光成份強得多。我們平時所說的“嫋嫋青煙。”說是就是這種瑞利散射所產生的現象。
最後,再順便說一下,上麵所說的丁達爾散射和瑞利散射都是彈性散射。彈性散射的散射光頻率與入射光頻率一樣,或者說散射後光的顏色不變。另外還有一種非彈性散射,如布裏淵散射和拉曼散射。非彈性散射的散射光頻率是與入射光不一樣的,也就是說發生了頻移。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應該討論的範圍了。就此一筆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