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談談我到現在為止對反光板使用的一點認識和經驗(也隻能簡單的說,複雜的說不了)。反光板的使用中,比較關鍵的,首先要考慮的幾個要素是∶角度、高低、強度。然後還有一些是∶麵積、數量(光源點的數量)。
A、角度
這個角度指的是被攝主體為中心,[被攝體-----相機]與[被攝體-----反光板]之間的角度。如何選擇和設置反光板的角度,一般來說要根據被攝體的特征來決定。
圖一∶失敗的例子
這張片子是一張十分明顯的補光失敗的例子。最失敗的地方就是補光的角度過於偏,也就是離相機過遠。
一般來說,拍女性人像的布光,應該適當的使用小光比,盡可能的使用柔和的光影來表現女性柔美的一麵。而這張片子的光明顯偏硬。同時由於反光板的位置過於偏,在鼻子右側造成了很重的陰影,使MM臉部的線條變得生硬。加上反光板打得過強,更使MM變得魅力全無(這將在[強度]部分裏談)。
再說說角度以及位置的配置。反光板的配置也是要根據現場的主光位置來適當的布置。一般的情況,主光與反光板配置在拍攝軸線(鏡頭軸線,或者說相機與被攝主體之間的連線)兩側是常用的手法。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主光為從畫麵的左側照射過來的側逆又偏逆的光位,但是畫麵裏的背景是左暗右亮的時候,反光板可配置在軸線的左側。
B、高低
反光板配置角度的高低,是一個直接影響被攝人物臉部線條,層次以及直觀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我們知道,高光位會在臉部形成比較重一些的陰影,而這些陰影所造成的直觀效果是人物顯得瘦削;那麼低光位因產生的陰影不是很重,人物就顯得略微豐滿。
但是這些也隻是一種套路而已,因為每個人物臉部的線條都不盡相同。有圓線條的臉型但還是相對棱角分明;也有瘦弱型但線條飽滿的臉型。比如,鵝蛋形臉的MM,不論高光位還是低光位,都不會太難看。同時,單單是反光板位置的選擇是不夠的,更主要的是機位選擇或者被攝者的角度選擇,這不是這篇文章討論範圍,就不多說了(這個高低問題由於手中沒有對比用的片子,因此就沒圖了)。
C、強度
也可以說反光板打到主體上的亮度。也許有朋友會問,反光板打上去就是那麼亮了,又不能調整輸出功率的。非也非也。。。
反光板的反光是中心區域亮,越往邊緣越暗,而且是相對比較均勻的。手中有反光板的朋友,隻需在晴天,將反光板對準一個物體試試就能很明顯的體會到這個效果。但是,這個亮度遞減區域要比中心等亮度區域小很多。(過於小的反光板可能不容易看清,因為本身中心亮區就不大,加上反光板的亮度遞減區域也比較小,小反光板的這個區域就更小)。
一般使用反光板最多的就是這個亮度遞減區域。利用這個區域可以打出隨心所欲的照度效果。我見過很多反光板失敗的片子,這裏也有不少朋友貼過此類片子。最多的問題就是一說用反光板補光,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將反光板的光全部反到MM的臉上。結果造成的效果,不是MM臉部過曝,就是背景欠曝。(當然,背景同樣是比較明亮的時候也許不會)還搞得MM睜不開眼睛。
這樣不講究反光板的正確使用方法的打反光板是不可取的。當然,相對比較正確的,恰當的打好反光板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因為使用反光板補光,等於是給被攝體增加了一個光源,與用閃光燈或者室內影室燈造型是一個原理。而燈光可以隨意的控製輸出功率,可反光板就不是那麼好控製的了。
你能說你給反光板減1檔輸出?或者讓打反光板的人[給我減2/3檔]? 即便你用測光表控製光比,控製到1:2,打反光板的人隻要手微微一動,你剛測好的1:2也許就變成1:3或者隻有1:1.5了。哈哈!:D:D:D
隻有真正的反光板高手,如電影廠裏的老資格照明師(工),那是可以做到他隻需看一眼你選用的背景,MT的Pose,你使用的焦距,他就知道大約該在哪個位置打反光板,然後抬起反光板就可以打個八九不離十。你隻需做一些細微調整,[再撇掉一些;再足一點]。哪怕你給MM說戲,他把反光板放下,正式拍的時候再舉起,仍然基本上是你剛才調整過的效果。那是真正的Pro。
[page]
而我們一般拍片的時候,是很難有這樣的高手來為你打反光板的。因此控製反光板所反射出來的光,成為一般利用反光板補光裏最大的一個難題。說到底就是利用反光板來控製光比。而這個控製光比的問題就不是在這裏用幾句話能說清的問題了。隻能靠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以及對MT的特點做出判斷。
這經驗和判斷能力是要靠膠片喂,加上自己的悟性不斷練習才能提高。或者靠高人,老師在身邊指導。下麵貼的兩張是我覺得光比控製比較成功的片子。
圖②∶控製光比在高亮度前景中突出MM的眼神
圖③∶補光使MM臉部的層次達到最柔美的效果
(注∶此片非我拍的。我隻是連接過來做一個例子。不過是Zeiss鏡頭拍的哦!嘿嘿!!!:D:D:D)
以上是兩張完全不同內涵的片子。但是同樣是我覺得利用補光(有時未必非要是反光板,盡管我們這裏談的是反光板,但是萬物歸宗,其原理是一樣的)來表現被攝者最佳效果的例子。
圖②的補光是利用反光板。(注∶這是我這次拍攝中,這位打反光板的家夥為我打得最好的一張。;-0;-0;-0 他是一個初學者,喜歡人像,就買了一台1N+EF85mmF1.2L,說要跟我學拍照,我們就出去拍了這麼一次,後來就沒聯係了,嘿嘿!!!)。當時是接近頂光的側逆光,不用反光板肯定是不行,是在一條小河的當中拍攝,同時又用了樺樹杆做前景和MM的支撐點,相對來說MM臉就比較黑了。
從片子裏可以看出,MM臉部的補光不是[全反]的。(反光板全部反射到被攝體上,我們稱為全反,那麼反一半的亮度就成為半反或者撇一半,反1/3就叫撇2/3了。)因為樹幹下露出的那一點點黃色的衣服是很亮的,同時樹幹的下部也比較亮。這裏要提到一個打反光板的技巧 ------- 不是全反的時候往哪裏撇反光板的光。(請注意這是一個技巧,不等同與開頭提到的反光板使用的要素)。往上(頭頂上麵)往下,往左,往右都可以撇。但怎麼撇是最合理也是最右效果的呢?
圖②這幅片子我在拍的時候,因為周圍環境都比較亮,而這位MM的臉本身比較黑,加上又半藏在樹幹和她自己的手的後麵。因此我想製造一個相對暗層次裏的一雙眼睛的效果。當時那個為我打反光板的家夥一下子全反上來,我讓他往下撇,一直撇到幾乎都快沒了,我才說∶OK。
這樣既讓臉部增加了一些密度,也造出一點眼神光,但是可以達到臉部與樹幹和手臂形成一定的反差。讓相對暗的臉上那一對眼睛更抓人一些。(其實這也是一個攝影的密度控製技巧 ------ 大麵積高密度中的一小塊低密度與大麵積低密度中的一點高光。因為白色中的一點黑與黑色中的一點白,那[一點]總是最抓視線的部分)。
圖③是一個利用補光將被攝人物臉部的光比壓到能接受,能區分的最小程度的例子。從畫麵裏可以看出,有3個光源 ------ 左側的主光,正麵偏右的輔光以及右側的輪廓光。盡管輪廓光不是十分的清晰,但是從右側的頭發上仍然能辨別出來。而這幅作品裏是將MM臉部的光比壓到最小的程度,但又不是形成大平光的效果。小光比形成的低反差可以襯托MM柔美的臉部曲線。但仍然有明暗區分,仍然有立體感。這就是這幅作品布光成功的地方。
D、麵積
這麵積有兩個方麵:反射到被攝體上的麵積和在眼睛形成的眼神光的麵積。被攝體上的麵積其實和我在[強度]裏說的[撇]的方向有關。一般來說,半身人像,撇的時候如果沒有前、後景,可以向兩邊撇,這樣就不太容易出現反光板打得麵積過大,造成其他部分亮度過高搶臉部的戲的問題。而當有前、後景,的時候就可以向上撇。如果象圖②那樣是有意製造前景的高亮度的話,自然沒問題了。
眼神光的麵積我覺得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常聽說眼神光不能過大,不能超過瞳仁(也稱眼黑)的1/3,否則就象白內障的感覺等等。請看一下下麵這張片子∶
圖④∶相對大麵積的眼神光
[page]
這張片子裏的眼神光還不是最典型的專業人像拍攝的作品(同樣不是我拍的),眼神光還不是很大。但是也不小了,看上去的感覺已經快要占到瞳仁的1/2了。但是卻一點都沒有白內障的感覺。 等我找到更說明問題的片子後再補上來。
為什麼呢???------ 還是一個光比的問題!這個光比並不是臉部的明暗比例,主、輔光比例。而是主光與臉部,臉部與眼神光的關係問題。片子裏有十分明顯的從右側過來的高光,MM的胳膊上也有已經毛掉了的高光,臉部也有毛掉了的高光。那麼,在這麼多的高光色塊陪襯下,眼神光的麵積大一些也就無妨了。比較忌諱的是∶在暗背景,臉部又無明顯的高光時,瞳仁裏卻有相對大麵積的眼神光。因為這樣的眼神光不自然,不合理,不符合視覺效果。如圖③,因為周圍的照度相對平均,因此眼神光的麵積就不是很大。不過我覺得他正麵的補光是用的閃光燈。而閃光燈因為是點光源,一般是不會出現大麵積的眼神光的。
E、數量
如果有條件,最好使用兩塊以上的反光板。一塊在通常的高度上補光,另一塊放到低一些的角度,也可以近一些,衝淡臉部的陰影,同時又可以在眼睛裏增加一個眼神光,某些環境和背景的拍攝時會顯得更自然一些。
比較常見的五合一反光板
如果再有條件,可再使用一塊為被攝體勾一個輪廓光,使片子更有立體感。如果把反光板使用中的這些要素,在掌握上從難到易做一個排列的話,那麼這個順序是∶強度>角度>麵積>高度>數量 。就是說,最難掌握的也就是最關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