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愛好攝影的朋友分享台灣攝影師Nova的人像用燈心得,希望對大家的人像攝影有所幫助和提高。
如果說「細節」兩個字是 Nova 決心跨入閃燈領域的基石,那麼「閃燈隻是你的另一顆太陽」這句話,便是他對用燈拍攝看法改變的轉折點。在開始使用閃燈之前, Nova 也和多數人一樣,對這些器材抱持著敬而遠之的心態,隻因為拍出的效果和預想差距過大,這初次不愉快經驗,讓他對用閃燈拍攝有種無形的抗拒。那他將會如何克服這些困難逐漸掌握閃光燈技巧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用燈曆程
雖然我接觸攝影已約有六、七年的時間,但嚴格來說,是從今年才開始大量使用閃燈拍攝。其實和大部份的攝影玩家一樣,當尚未正式使用閃光燈之前,在我的觀念裏一直都認為,燈,不過是個補光的工具而已,直到有次參加了Alex老師的一場講座,便從此改變了我對於用燈的觀念。他說:「閃燈,隻是你的另一顆太陽」,這句話不僅帶給我很大的啟發,也讓我對往後的用燈觀念和想法有著不小的助益。就如前麵所提到,以前我一直認為閃燈隻是作為補光的用途,那時「創造性」三個字離我還很遙遠,也是因為Alex老師的那句話,讓我開始思考用閃燈進行創作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在今年年初參加的一場分享會上,有幸見到張馬克老師分享了一張他的作品,也帶給我不小的震撼!原因在於該張作品用燈用得相當自然,若非經他說明,否則根本看不出有打光的痕跡,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閃燈可以用到這等境界。接觸了閃燈後才發現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雖然起步就象是從零開始,但是漸漸就會體會到作品質感上的不同。
接觸了閃燈後才發現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雖然起步就象是從零開始,但是漸漸就會體會到作品質感上的不同。
由單燈到多燈的轉變
單燈雖然有單燈的好處,但在有些場景或是創作需求,就必須使用多盞閃燈來達到拍攝目的。對我來說,多了一顆燈,又是另外一個世界,和隻有一顆燈的拍法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開始有了「光比」的問題,主燈與副燈之間的光比要如何搭配,完全取決於你想要呈現的畫麵氛圍和細節,這些都是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再者,當開始使用多燈拍攝後,會發現不僅創作的自由度更高了,也更容易拍出符合自己當初預想的作品,這都是以前隻用自然光,或是隻用一顆閃燈拍攝所無法比擬的。 而且拍到後來更會發現,多燈的玩法雖然太多且雜,但其實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閃燈本身,反而燈頭配件才是重點所在。燈,它隻是個發光體,如何妥善控製光線的方向與範圍大小,才是用燈的真正訣竅。例如我不想讓光的範圍太大時,就該必須使用蜂巢罩;要打出柔和的大麵積光線,就需要柔光罩的輔助;想在室內營造出暖陽灑入的氛圍,則可加上黃色濾色片。 又或者每次麵對不同場景或拍攝主題時,燈與燈的擺放位置、出力大小及配件運用等,都要設法從中去觀察學習,並找機會親自操作與拍攝,這些know-how才會變成自己的。
因為閃燈的出力遠不如外拍燈,但是團結就是力量,隻要將它們妥善結合在一起,一樣能夠對抗可惡的太陽!
其實打燈並不一定需要很複雜,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單燈就會有不錯的效果和質感。
[page]
外拍燈與閃光燈的選擇
雖說外拍燈的出力遠大過外接閃燈,加上價位可能比原廠的頂級閃燈還要親民,的確也受到部份玩家的青睞,但對我來說,其實輕便和機動才是我用燈最主要的考量。外拍燈無論再怎麼輕巧,還是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不僅移動上會較不方便,且若碰到天候不佳的情況時,又得擔心受損的可能,如此一來拍攝的自由度便會受到限製。 因此我試著在妥協中找出一個平衡點,於是閃燈便是最符合我需求的選擇,因為它有著輕便及高機動性的優點,雖然最大出力不及外拍燈,但隻要將多顆閃燈結集在一起變成一個強力光源,也能達到一盞外拍燈類似的壓光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購買4in1燈架的主要原因。
很多時候打燈的參考源自於太陽,這是人類的習慣也是大自然的作法,所以創造光線容易,但如何打得毫無痕跡便是考驗拍攝者的功力。
心得總結
無論是對人像創作或是商品拍攝而言,燈其實都是把雙麵刃,燈用得好與不好,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質感、細節和氛圍。就如同前麵所述,燈,不隻是補光的作用而已,它還可以具創造性的功能,其實很多玩家都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作品的氣氛用後製來處理就好,在前期作業是不重要的一環。但其實正好相反,情境不該隻是用後製來營造,而是需要靠現場打光來決定想要的色溫與氛圍,這樣拍出來的作品才會符合心目中預設的想法,後製隻是再進行微調與修飾,以彌補因現場環境或器材先天上限製所造成的影響。 一張讓眾人說「哇!好棒」的照片,裏頭呈現的不隻是細節而已,其實還隱藏了許多技術層麵的成份,而這些東西並不是隻有上課或看書就能學會。用燈真的是一門學問,唯有親自去操作、動手拍,才會知道何謂細節,何謂美感,也才知道這世界有多大。
燈可以平衡色溫也能創造氣氛,要如何呈現你心中的畫麵需要身體力行,實作經驗並不是隻靠書本或是上課就可以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