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攝影有著自身基本規律,這種規律就是電視記者在電視攝影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但是我們在欣賞電視節目時,卻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電視記者拍攝的畫麵違背了電視攝影的一般原則,使人看了很不舒服。本文把電視畫麵構圖和運動攝影中一些常見的問題歸結為“電視攝影十八忌”,旨在與同行們進行探討,並求教於諸位同行。
一忌 “七扭八歪”
如果我們拍出來的畫麵水平線不水平,垂直線不垂直,畫麵中的人或物向一邊傾倒,這種“七扭八歪”的畫麵,非常難看。有些記者習慣於用肩膀作攝像機的水平線,因為人的肩膀是大約15度的斜麵而不是平麵,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辦法是不可靠的,必須要用尋像器的邊框來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麵構圖時,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線可以和尋像器的橫框平行;但采用斜側麵構圖時,物體水平線往往與尋像器的邊框形成“夾角”,這時,就不能依靠物體自身的水平線,而要借助於物體的垂直線來與尋像器的豎邊框平行,從而獲得水平的效果。
二忌 “麵壁思過”
當對畫麵中的人物采用側麵構圖或斜側麵構圖時,人物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性——或者麵向左邊畫框邊緣,或者麵向右邊畫框邊緣。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頭部的位置又貼近右邊畫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像是一個人正在“麵壁思過”。
當畫麵中的人物目光麵向一側是,把畫麵中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麵,視覺上就比較舒服,相反把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腦後,把人物的視線堵死了,使人感到難受。
三忌“橫線切脖”
拍攝人物時,不注意處理背景中的橫線——如地平線、水平線、牆裙線,物品橫向的輪廓線,往往使背景中的橫線處於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橫線切脖”。
避免“橫線切脖” 的辦法是改變機位高度。一般是把橫線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橫線安排在人物頭部或頭部之上,看起來也不太舒服。
四忌“頂天立地”
有些電視畫麵中的人物全景,頭部緊頂著畫框上沿,腳緊蹬著畫框下沿;有些建築物上下兩條輪廓線緊挨著畫框上下沿,擠得滿滿登登,這就是所謂的“頂天立地”。
在拍攝全景時要考慮在主體的四周留有適當的空白,避免“頂天立地”,以適應觀眾的欣賞習慣。
五忌“缺邊少沿”
“缺邊少沿” 是指拍攝全景時,主體應該保留的輪廓線被擠出畫外。有的會場全景,會標兩頭各擠出一兩個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隻耳朵就是沒有額頭;有的建築物本來是全景景別取景,卻是“缺邊少沿”,全景不全。
拍攝中的全景“缺邊少沿”與近景、特寫隻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著本質的區別。特別是全景,“缺邊少沿”就不成其為全景。因此,構圖應充分注意主體畫麵中的外輪廓線,以防止“缺邊少沿”。
六忌“顧此失彼”
我們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見到這樣的中近景畫麵:會議主席台上的三四位領導同誌,靠畫框左右邊緣的兩個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臉”。這種“顧此失彼”的畫麵,是由於記者在攝影構圖時隻顧了中間的拍攝對象,忽視了旁邊的人物。
克服“顧此失彼”,要求記者在構圖時應恰當安排好人物在畫麵中的位置,同時兼顧兩旁的人物,把他(她)們或是安排在畫內,或是安排在畫外,決不能把兩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臉”。
七忌“頭重腳輕”
有些攝像記者在畫麵構圖時有“頭重腳輕”的習慣,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擠在畫麵的上半部,而畫麵的下半部卻閑置不用。
克服“頭重腳輕”的缺點,要求記者扛起攝像機,首先安排好主體在畫麵中的位置。一般來說,主體上方留空白應比主體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這樣,給人的感覺就不再是“頭重腳輕”而是“腳踏實地”。
八忌“刀光劍影”
我們有時可以在屏幕上見到這樣的畫麵:人物靠近門窗,由於門窗框產生暗影,陽光射到人物臉上,使人物的臉部黑一塊、白一塊。這就是拍攝人物應避免的“刀光劍影”。
門窗框暗影導致人物臉部的“刀光劍影”,與人物在樹蔭下散步、勞作時臉上的樹影不同,這種樹影是無法避開,也無需避開的。
生活中自然景象的必然反映,觀眾當然能夠接受,而門窗框產生的“刀光劍影”則是要設法避開的。
九忌“雜草叢生”
當畫麵中的主要人物與背景中的枝幹狀物體重疊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人物的頭頂長出“一棵樹”——人物頭部恰好與背景中的樹幹在一條垂直線上;或者人物頭上支出一根電線杆——人物頭部與背景中電線杆在一條垂直線上。這就是電視攝影所忌諱的“雜草叢生”。
我們在安排主體枝幹狀背景物的位置時,應善於變換機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與枝幹狀背景物安排在一條垂直線上,從而克服“雜草叢生”。
十忌“哆哆嗦嗦”
有的記者不太習慣使用攝像機上的自動變焦開關,而願意使用手動變焦杆,在拍攝推鏡頭或拉鏡頭時,由於用力不勻,拍出來的畫麵“哆哆嗦嗦”——推拉過程不是平穩的“勻速運動”,而是忽動忽停,煞是難看。
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們在拍攝時盡可能選擇自動變焦方式。必須使用手動變焦時,就應特別掌握好手推拉變焦杆,使其始終保持勻速運動。
十一忌“空洞無物”
“空洞無物” 是指記者在運用搖攝和移攝技巧時,起幅和落幅畫麵內容是充實的,但搖移運動過程中的畫麵卻缺乏實在內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沒有表現主題的畫麵內容。
造成搖移運動過程中畫麵“空洞無物”的原因,是記者違背了搖攝、移攝的基本規律,把兩個相互之間缺乏必然聯係、本來應該分別拍攝的畫麵,硬要用搖、移手法連在一起。如果搖、移鏡頭的中間部分沒有實在的內容,這樣的搖、移又有何必要?
十二忌“起落不穩”
有的記者在運用運動攝影技巧時,沒有起幅固定畫麵,開機就是推、拉、搖、移;或者沒有落幅固定畫麵,推、拉、搖、移尚未到位就戛然關機。這樣“起落不穩”的運動攝影給後期畫麵剪輯帶來很大困難——運動鏡頭與固定畫麵無法合理剪接在一起,剪輯理論上要求“動接動”、“靜接靜”,而在實際操作上,絕大多數是固定畫麵與固定畫麵的剪接,運動鏡頭的剪接也大都是在運動鏡頭首尾固定一兩秒長度以起幅、落幅相剪接,純粹的運動鏡頭在運動過程中作剪接點的情況是極少的。起落不穩的畫麵會給剪輯造成很大困難。
十三忌“運動隨意”
有的記者在使用運動攝影技巧時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麵對拍攝對象,采用固定攝影還是運動攝影,要根據主體表達的需要,決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扛起攝像機就是推拉搖移,畫麵沒有穩定的時候。特別是電視新聞片,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反映較多的畫麵信息,要求每個畫麵的長度相對較長,既不適應新聞片在短時間內容納較多畫麵的需要,又使人看起來眼花繚亂,有拖泥帶水的感覺。
十四忌“猶豫不定”
“猶豫不定”是指在運動攝影時,推拉搖移的落幅位置不準確,有的未運動到位就落幅,當感覺到落幅未到位,就接著再往長運動一點;有的拍攝搖鏡頭落幅過了頭,一發現過了頭,就趕緊往回搖一點。這種情形,反映了某些記者在運動攝影尋找落幅位置時,“猶豫不定”的心理狀態。
十五忌“或快或慢”
有的記者在運動攝影時,運動速度太快,使人目不暇接,根本看不清運動過程中的畫麵內容; 有的又太慢,看起來磨磨蹭蹭,拖泥帶水,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拍攝出的運動畫麵,看起來和人的視線移動速度相近,那麼,這樣的運動速度就比較合適。讓攝像機的運動速度符合人的視覺習慣,是運動攝影的一條基本原則。
十六忌“主體遊移”
拍攝主體在畫麵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遊移不定,甚至出畫,有以下兩種情況:
1. 對處於運動中拍攝主體取景範圍過小,致使運動主體的局部出畫——如人物正在動作的胳膊或手拿的物品擠出畫外,或人物由坐而站時,頭部出了畫麵。克服這種毛病,要求記者對運動主體的取景宜大不宜小。
2. 用跟搖、跟移手法跟攝運動主體,由於攝像機的運動速度快於或慢於主體的運動速度,致使主體在畫麵中的位置遊移不定,甚至出畫。克服這種毛病,除了取景範圍不要太小以外,還要注意使攝像機運動速度與拍攝主體的運動速度大體一致,同時注意掌握運動主體速度的變化,以把握好改變攝像機運動速度的“提前量”。
十七忌“長焦搖晃”
有的記者經常肩扛攝像機,在遠距離用長焦鏡頭拍攝物體,由於長焦鏡頭容易使畫麵晃動的自身特點,即使攝像機扛的再穩,也免不了畫麵搖晃。在沒有三角架,用肩扛機方式操作時,除了必須要追求長焦特殊效果的以外,應該優先選用標準鏡頭或廣角鏡頭,盡量少用長焦鏡頭,這就要求記者克服懶惰心理,寧可多往前走一段路,把攝像機靠近被攝物體進行拍攝,以避免“長焦搖晃”,獲得穩定的圖像。
十八忌“越過軸線”
軸線規律要求電視記者在拍攝帶有明顯方向性的物體,特別是運動物體時,攝像機機位不能越過假象軸線180度範圍,否則,就是“越軸”。
越軸拍攝再加上越軸剪輯,會給觀眾造成視覺上的混亂。例如,第一個畫麵是一輛汽車往右開,緊接著的第二個畫麵就是這輛車又往左開,使觀眾弄不明白這輛車究竟是在往那邊開。這就是由於越軸拍攝和越軸剪輯造成的。
假設拍攝一輛行進中的汽車,後期剪輯長度要求至少有兩個畫麵,那麼,我們隻拍攝了兩個畫麵,而且是在汽車行進軸線180度內外分別拍攝,剪輯時就麻煩了——無論如何也無法將這兩個畫麵合理的組接在一起。且在特殊情況下越軸拍攝,我們可以另外拍攝幾個處理越軸的專用鏡頭,比如,拍攝一個遠景或全景反映一輛汽車在變道上轉彎後變了行駛方向;拍攝一個汽車正麵開來或背麵離去的鏡頭,景別最好是特寫,後期剪輯時,把這種專用鏡頭插在兩個越軸的畫麵中間,從而緩解越軸給觀眾造成的視覺上主體方向不明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