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CD
CCD是電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 Device)的簡稱,是1969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首先開發出來的,它能夠將攝入的光線轉變為電荷並將其儲存、轉移,把成像的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輸出,具有完成光電信號轉換的功能,因此是理想的攝像元件。衡量CCD攝像機性能的技術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清晰度、靈敏度(也稱最低照度)、信噪比。
2. 單片CCD和三片CCD
攝像機內使用CCD的數目一般有單片CCD和三片CCD兩種,專業級別的數字攝像機一般都具有三片CCD,RGB色彩分別由獨立的CCD進行成像。家用型的數字攝像機一般采用單片CCD,單片式攝像機隻用一片CCD器件處理RGB三路信號,優點是價格比較低廉,不過與采用三片CCD的攝像機相比其色彩還原能力較差。
3. 有效像素
有效像素和CCD有直接的關係,數字攝錄機的總像素,是指整塊CCD上所有像素的總數,這也是大部分人用以劃分產品級別的標準。其實在實際操作上,並非全部像素均會感光,因為其中邊緣部分的像素會被遮蓋,用以提供一個完全純黑的信號,作為計算影像的根據,而餘下的才是正式用以感應影像的像素,就是所謂的“有效像素”了。
4. 信噪比
放大器的輸出信號電壓與同時輸出的噪聲電壓之比,即為放大器的信號噪聲比,簡稱為信噪比。通常用英文字符S/N來表示, S表示攝像機在假設無噪聲時的圖像信號值,N表示攝像機本身產生的噪聲值(比如熱噪聲),二者之比即為信噪比,用分貝(dB)表示。信噪比越高越好,信噪比越大,則表示混在信號裏的雜波越少,視頻質量就越高。反之,就越差。
5. 采樣頻率及采樣比
視頻亮度采樣頻率為13.5MHz,與D-1格式相同,而色度信號被處理為兩個不同的色差信號(R-Y和B-Y)。分量的記錄方式減少了色度的衰減,確保了彩色的還原。R-Y和B-Y的采樣頻率是3.375MHz,是13.5MHz的1/4。換句話說,為了保證最適宜的記錄質量,DV使用的是4:2:0(PAL)數字分量記錄係統。
6. 量化深度
對采樣後的亮度及色差信號進行量化。例如8bit的亮度信號,就是由256個灰度級對亮度信號進行描述,即由白到黑有256個灰度層次。比特級越大,則產生的量化噪聲越小。量化噪聲是數字攝像機重要的固有噪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