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來到數碼相機(簡稱DC)與數碼攝像機(簡稱DV)的銷售旺季。記者調查了各地的數碼市場,購買DC的人和購買DV的人哪類更多呢?如果是去年這個時候,肯定是買DC的多,但今年低端DV和中端DC的價格已經很接近了,說不清楚到底哪個多了。
隨著DV價格的不斷下降,目前,3000多元的主流家用DV很多都具有了靜態照片拍攝功能,如售價3900元的鬆下GS15,附帶SD卡插槽,拍攝的靜態照片將存在SD卡中。類似的帶靜態照片拍攝功能的低價機型還有索尼HC30E、佳能630i等。但我們也看到,目前就連一兩千元的低端消費級DC也普遍具有了動態短片拍攝功能。
這給不少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帶來了一個難題,究竟該購買DC還是DV呢?根據最新的市場行情以及個人需求,我們將為還在猶豫中的消費者出謀劃策,指點一二。
動態與靜態的詮釋
對於數碼影像生活而言,動態與靜態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驗。根據人眼的特點,靜態的畫麵需要有極高的清晰度才能滿足視覺的要求,而動態畫麵的關鍵在於明亮度以及色彩表現。遵循這兩種不同的需求,DC與DV在發展之初就有一定的區別,從而一度形成“術業有專攻”的局麵。原本DV的價格高高在上,率先降價的DC贏得了巨大的市場。但是當兩者的低端產品開始普及之後,消費者選擇的天平開始搖擺。
從記錄動態影像的效果來看,DV的優勢無疑是相當明顯的,畢竟動態的畫麵包含更多的信息。然而也正如很多消費者所認為的那樣,DC的藝術表現力更為強烈,這是以實時記錄為主的DV所無法企及的。而DV的使用更為隨意,用戶可以走到哪兒拍到哪兒,而DC顯然得經曆一個嚴格的取景與對焦過程。不過在後期處理方麵,DC還是遠遠優於DV。由於數據量巨大,DV的後期處理是很多入門者所難以掌握的,而數碼照片衝印已經滲透到每一個城市。
從個人意願來看,DC與DV最好是兼備,這樣才是真正的數碼組合生活。然而對於購買預算有限的消費者,有針對性的選擇將是必要的。
編輯觀點:縱然DC與DV的功能逐漸融合,但是這並不代表市場上有真正的“二合一”產品。
靜態拍攝現狀:低端DV的軟肋
鏡頭、感光器、圖像處理器、存儲介質,在這些方麵,DC與DV都存在共性。但是真正重要的是,DV所采用的CCD感光器與DC所采用的CCD感光器存在很大的差別(如圖)。前者為長方形,麵積相對較小;而後者為正方形,麵積相對較大。由於低端DV一般采用隔行掃描方式,拍出的照片垂直分辨率不如DC。另外,雖然低端DV普遍具有10倍以上的光學變焦,但鏡頭往往還不如低端DC,如低端DV鏡頭直徑普遍小於DC,鏡頭的直徑、光圈變化範圍也不如DC,鏡頭成像的畸變係數也大於DC。
百萬像素的DV已經算是中檔DV,大多數4000元以下的低端DV隻有80萬總像素,靜態像素在40萬左右,用來拍攝640×480分辨率的照片,我們的電腦顯示器已經能夠清晰地顯示,因為滿足此分辨率所需要的像素僅僅為30萬。因此,80萬像素CCD的成像清晰度足以滿足在電腦顯示器上顯示的需求,但是麵對數碼衝印卻力不從心。如果DV用戶僅僅需要臨時性地記錄一下靜態畫麵,那麼還可以勉強接受,但是如果奢望能夠兼顧數碼衝印與視頻拍攝,那簡直是萬元級的高端DV都無法實現的。目前高端DV的靜態像素普遍為200萬,但是由於CCD感光器麵積較小,而且呈長方形,因此整體畫質表現尚不如2000元以下的低端DC。
編輯觀點:如果你對照片的要求較高,那麼即使是萬元級的DV所拍的靜態照片也是無法滿足你的要求的。
動態拍攝效果:低端DC也不錯
與DV很早就融入靜態拍攝功能形成鮮明對比,DC直到近幾年才開始將動態短片拍攝功能真正作為一項附加功能。隨著處理芯片以及存儲卡速度的跟進,以往在這方麵表現不盡如人意的DC有了長足的進步。
從技術角度來看,DC的像素並非是阻礙動態拍攝效果的關鍵,芯片處理速度能否跟上640×480 30fpsVCD畫質)的要求才是技術關鍵。以往即便是高端DC也隻能實現640×480 15fps,此時流暢度根本無法接受。而隨著各大DC廠商紛紛采用了高性能的主芯片,這一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配套的高速存儲卡與緩存技術也相繼出爐。
看了這些,消費者就可以自己去衡量需要購買什麼樣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