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1:像素是攝像機宣傳的重點,基本都排在攝像機性能介紹的第一排,但像素並不是越多越好!動態影像在DV格式下達到其理論分辨率(720*576)隻要42萬有效像素就夠了。再多10——20%的餘量!現在DV機多出來的像素主要用於:1、數碼防抖;2、拍攝靜像;3、商業宣傳……等!在相接近的技術條件下(除非出現劃時代的技術更新,個人觀點,差價5000元左右都是在相同的技術水準下的,如SONY的940和鬆下的350),理論上像素越高,單個像素的感光量越少,亮度稍差的條件下圖象效果就反而越差,在目前的技術下,鏡頭的品質,CCD的尺寸遠比像素重要的多!
建議2:攝像機的數碼相機功能也是宣傳的重點,但幾乎所有用過DC的人都會對攝象機的DC性能隻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不堪入目”!所以不要對DV的DC功能報有期望!
建議3:機器可以酌情選擇,但CCD盡可能選大一點的。這是我們玩到一定程度後的由衷之言!我一直呐悶為何SONY的30E在低亮度下效果不如鬆下的MX8,後經鬆下公司證實MX8的CCD是1/3.8英寸的,也就是說是因為1/4英寸不如1/3.8英寸,別小看這0.2,如果攝像機可以象PC一樣DIY的話,我願意把紅外夜視,動作感應拍攝,逐行拍攝,變焦MIC,靈敏排風功能......等等嘰嘰歪歪的功能都不要!再加500大洋就換這0.2!
建議4:不必要求變焦大,現在的機器基本都有10—20倍的光學變焦,100——700的數碼變焦。但是手持拍攝變焦越大,畫麵越容易抖,數碼變焦則是像素放大,清晰度會下降!個人認為就民用機來說有*5的光學,*50的數碼變焦就足夠了!值得提醒一下的是光學變焦距離和CCD尺寸有很大關係,如1/4的CCD,10倍光學焦距,光學變焦鏡頭移動的距離是10CM(假設值)的話,換成1/6的CCD,光學變焦鏡頭移動的距離同樣是10CM,光學焦距可以達到20倍(這隻是個方便解釋的假設數據,具體換算公式不詳),也就是說同樣是10倍光學變焦,1/4要比1/6CCD的硬件成本高,這就是近來的CANON的1/6英寸CCD新型號能有18倍甚至22倍的光學變焦的理由。我的DS25是1/4英寸CCD,20倍光學變焦的!20倍的光學變焦幾乎是民用市場上的最大值了(竊喜......)!
建議5:機器並不是型號越新,功能越多,性能就會越好。我對比過單CCD的SONY的當時最高價型號30E和最低價型號15E,動態圖象幾乎看不出差別,而現在的40E,50E又加了一些嘰嘰歪歪的功能,相信也是沒什麼花頭的!除非是3CCD的機器對比單CCD的才會有質的飛躍。個人認為就目前市場上的民用機來說,最差的3CCD也比最好的單CCD的機器強!
建議6:機器越小當然漂亮,但手感會少很多,拍出的畫麵也越容易抖動!所以我不會買立式的機器。當然我沒錢也是原因,機器越小,價格就越貴!
建議7:光學防抖要比數碼防抖好得多,實際感覺光學要比數碼平滑,但低價位的機器隻有MX8有。如果可以DIY的話我願意花500為我的機器加該功能!
建議8:出於降價占領市場的原因,新機器在功能上變些花樣,但性能並不是越新越好,甚至反而會更差。如鬆下MX500不如300/350,DS60/65不如DS30/50不如DS28/38不如DS15/25,GS30/50不如GS3/5,幸虧我下手早買了DS25(再次竊喜......)!
建議9:同樣的技術條件下鏡頭肯定是越大越好,但現在鏡頭上標的30MM、37MM、43MM指的都是可以外加的鏡頭接口尺寸如濾光鏡、廣角鏡、增倍鏡等的接口尺寸,真正的通光鏡頭還要小很多!我的第一款機器SONY的TRV46E的鏡頭是實實在在的37MM,這又再度印證機器是越做越差的現象!
建議10:紅外夜視功能有紅外燈做輔助光源,能在全黑的環境下拍攝,而彩色夜視則是通過軟件降低快門速度來達到目的,硬件成本沒有紅外夜視高!現在攝像機基本都采用了彩色夜視而無紅外夜視,其實去防盜器材市場買個紅外燈就能在全黑的環境下拍攝了!但我認為紅外夜視也是個可以去舍的功能,我隻是在機器剛買時試了一次該功能(注意,一直到現在僅僅是“試用”過1次該功能),如果沒有該功能能便宜50元的話,我就願意以50元把該功能賣了!
建議11:關於紅外透視效果我的理解是:在98年的時候最早在其攝像機上采用了紅外夜視的SONY突然高姿態的宣稱召回幾款攝像機(我印象中SONY要召回的是TRV9E,這是SONY在單CCD中的高端係列,發展到現在就是30E、40E、50E係列),理由是紅外夜視原意是想能讓人在全黑的環境下拍攝,但在使用中發現,在白天打開紅外夜視時,加上一些特殊的濾光鏡,有透視效果,通俗的講就是能看穿人穿的衣服,言下之意就是說其性能太強了,可能會被一些有不良企圖的人利用來做不道德的事。當時(我在新加坡)在社會上引起不大不小的轟動,那個時期看到有人在大街上使用攝像機都會感到緊張。最為八卦的香港雜誌馬上找來攝像機和一些濾光鏡,讓一個女性穿著不同質地的衣服如棉、尼龍等,拍出對比的照片,效果最好的也就能看到裏麵文胸的輪廓,而不是一些人想象的甚至能看到裏麵文胸的花紋。我一直都認為這是商家的一個商業噱頭。可是直到現在還老是有人問我透視的問題,有位浙江紹興的網友還稱要開發這樣的透視燈光用來配合攝像機或數碼相機使用,還讓我幫其設計了外殼和估算了除電路以外的成本(他還神神密密的說能產生這樣效果的LED全世界隻有2家公司能生產),到後來這事還是不了了之,他的理由是效果還不理想。可見商業抄作害人不淺!
建議12:光線好,畫麵穩定是拍出好片子的重要前提,所以拍片前盡量滿足這條件,如用三腳架,室內或晚上用加燈光!
建議13:我的攝像機用燈光是的去燈具市場買1個20元的50W射燈,再買個7A/H免維護電瓶和一些連接頭自己做一個。攝像機與燈光的連接塊是我讓做模具的朋友加工成的,這是我處於模具之鄉的便利好處:)注意考慮到安全性,電瓶一定要選用全封閉的免維護電池,這在二手市場上可以買到,而非有些人所說的在摩托配件市場買的電池,因為這類電池難免會有出氣孔,而出來的氣帶有強腐蝕性,對電器的壽命絕對是威脅,而全封閉的免維護電池是專門配合如UPS等電器使用的在結構上已經采取了一些避免影響電器的措施,電線用電子配件市場的話筒線,有較好的強度,加上一些接頭,總成本約100元。12V50W的燈光的電流是4A,7A/H的電瓶可用2小時,衝電器電流是2A的話衝5小時左右,我買來50元1隻的雅剛燈泡和燈具市場的3元的射燈燈泡效果居然看不出什麼區別!氣死我了!現在手上有20W,75W的雅剛燈泡2個,想處理掉,誰要?或換些玩意玩玩!
建議14:14關於很多介紹DIY電池的,我的意見是不到迫不得已(如買不到電池就整台攝像機要退休等類似情況)就不要考慮,出於以下理由:
A:安全:做的(確切的講應該是改裝)鋰電從理論上講燒壞攝像機的可能性很小!但對於動手能力不強的來說一些接頭處最危險,試想一下如果近萬元的攝像機的屁股處(電池一般在尾部)突然冒出一縷青煙,那種恐怖的情形相信是每個象我一樣沒錢的人都不敢想象的!
B:美觀:幾千元的攝像機如果用改裝痕跡很明顯的電池,一般人心理也不能接受。
C:方便:改裝的電池在使用與衝電上會帶來諸多不便!
D:價格:現在的國產電池如鬆下1600MA的16S才200多,用來改裝的1200MA的2手鋰電40元左右,我認為其差價還不足以讓我去使用改裝電池!
在99年我的從新加波買的SONYTRV46E的攝像機的L型330原裝電池(電芯是鬆下800MA的)壞了,我就考慮如何DIY電池,我對DIY的電池的前提條件是首先要美觀、方便,對原裝的物品(不包括已經壞了的原配電池)不要有破壞性的改動,考慮到這一點,在機器外掛電瓶的想法肯定被排除了(那簡直猶如背著電瓶去電魚,與‘高雅’的攝影活動形象大異)。其次在保證剛才這一點上盡可能的讓電池有大的容量也是考慮的因素。
在市場上看到有NEC1200MA的電池(電芯是SONY的18650),物理尺寸和L型的一樣,就少智能檢測口,於是買來兩粒,把NEC電池與SONY的電池的線路板互換(說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沒有豐富的電路知識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很難完成),就使NEC1200MA電池能在46E上使用了,然後我再在這塊電池背部貼一塊1200MA的鋰電池,把正負極與已改裝的電池的正負極相連(不是電芯的正負極),就完工了。這粒電池的智能檢測口隻能計算到1200MA的容量,實際卻達到了2400MA。在實際使用中這粒2400MA的電池我最長一次連續拍攝了2.5卷帶(還不包括為等待鏡頭,開機待命的時間),再加上另外一粒備用的1350MA的電池已經足夠應付日常使用了。2粒NEC電池的成本為80元。即使那壞的電芯我在改裝過程中不小心短路能使1MM粗的導線瞬間燒斷!所以提醒沒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千萬不要去嚐試改裝!關於有些人用電瓶和7808做穩壓供攝像機使用我還有點疑慮,在理想的散熱條件下常見的78係列標準的最大輸出電流是1.5A,低檔的單CCD攝像機(3CCD攝像機的電流更大)的電流約為1.2A,從穩定性上考慮我會用2個7808,輸出端串聯一個2A以上的整流2極管後並聯,為了保證輸出仍然為8V,再在7808的第2腳對地腳上串聯一個2極管。另外我仍然對78係列穩壓塊的穩壓性能是否能滿足攝像機的要求持保留態度,雖然7808在實際中也能使攝像機工作,但即使廠家在早期的攝像機上也是用變壓器和分立元件而非78係列,廠家如此花比78係列更高的成本用分立元件去做總有他的理由的。
建議15:關於MD9000最好的理解是鬆下公司為中國的國情拚湊出的一個型號!(有位網友說縣太爺巡視,對電視台用DS30記錄大發雷霆,‘堂堂一個縣居然拿出這種玩意?’電視台隻好拿幾台壞的M9000來做樣子,實際還是用DS30來記錄)在這種背景下MD9000出台了,這應該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悲哀!我覺得至少要有DVC15的性能才基本具備那專業的外觀的條件!我給MD9000的心理價位是DS30加外殼成本也就5000吧!
建議16:關於攝像機品牌風格,SONY無疑是民用市場的老大,以其一貫作風,在一個時期往往出一款經典的旗艦產品,如TRV9E,900E,2000E,150P等,性能的確突出,有了這幾麵旗幟以後,就刺激了下麵的低端產品的銷量,也為SONY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我討厭SONY的理由是價高,還老是自以為是的推出一些不能在其他品牌上通用的附件,如記憶棒,又大、又難看、價格又高。到目前為止好象也就三星的一款產品上采用記憶棒,市麵上卻還沒看到過。相對與被其他品牌廣泛采用的小巧、美觀、價廉的SD卡(前期為MMC卡)來說記憶棒實在是敗筆。
SONY的手動功能也少,如白平衡不能調或隻有室內、室外、自動,無手動調節功能。電池上的智能檢測也為使用者想用其他電池來代替原裝電池設置了壁壘,不得不向SONY繼續喂錢!
而SONY的IP係列MV攝像機就我的理解又是一起典型的把消費者當小白鼠的市場實驗行為,MV是在DV格式上進行再壓縮的,清晰度在理論上是和DV一樣的,但可靠性上難免會在DV的基礎上打點折扣的,而由於MV隻是SONY一家支持的格式,在通用性上很差,尤其是MV格式在輸入電腦後隻能用SONY的編輯軟件,許多的性能完善的如市場占有量較大的友立的會聲會影軟件都不能進行編輯處理,這點令人相當頭疼。而且由於MV的不通用性,造成其周邊配件價格也賊貴。MV的唯一優勢就是小,但和JVC的DVP7/9的小巧、漂亮相比,MV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款式上的優勢。有位買了MV攝象機的網友到處在三博等攝象機網站發貼“買攝像機不要買IP210”也體現了一位當了小白鼠後的消費者的對MV的不滿。活該SONY的BATE要死在JVC的VHS上。
鬆下如果沒有“百葉窗”問題(看我的另文)的話幾乎是一般人的最佳選擇了,尤其是2002的GS3/5,性價比突出,其漂亮外觀也被2003年度的SONY在其19E,22E,33E上采用。DS30/50則外殼工藝太差,極端的描述是“就其外觀與其說是攝像機還不如說是玩具”,品質也有些非議。但DS30由於價格便宜仍然堪稱2002年度人氣最旺的攝像機。可惜鬆下2003年度的DS60/65,GD30/50,都是1/6CCD的,令人不能接受。
順便說一下我身邊很多朋友就是以DS30入門的,這些買攝像機的朋友(包括買SONY的)這當中絕大部分人(95%以上)並不想成為玩家,隻不過隻是“要”擁有一台攝像機,高興時拿出來拍點東西玩玩,出去旅遊也能撐撐門麵,經濟上也不是非常寬裕的(非常寬裕的就考慮SONY了)。
我身邊80%的朋友擁有的攝像機一年的拍攝量不超過5卷帶,另外15%的人不超過3卷帶,隻有不到5%的攝像機一年拍攝超過5卷帶。很多人一卷帶甚至要好幾個月才拍玩。在他們看來出現了一兩次百葉窗也可能認為是偶然的,而不象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終於認定百葉窗是機器的品質缺陷造成的結果。到目前(2004年1月)為此,鬆下還未直接承認百葉窗是品質缺陷。
JVC是目前性價比較好的,但普遍有人反映其對焦速度偏慢。
佳能則是老牌光學器材製造商,在DV上仍然有其獨到之處,XL1S幾乎是專業玩家和獨立製作人的首選,電視劇“不要與陌生人說話”劇情裏的葉鬥就用該機監視偷拍,美國大片《旗魚行動》中央情報局也用該機監視對手。在民用市場上由於價格的原因不怎麼被消費者賣帳。
至於三星攝像機到目前為止還是不入流的產品,民用DV攝像機還是以SONY、鬆下、佳能、JVC四大品牌為主。我(在寧波)身邊的朋友有各種這4個牌子的DV,到目前為止還未看到現實中身邊有人買三星DV的。估計的理由是:做為一個攝像機領域的新品牌三星,想在該領域立足,必須要有足夠的賣點,最常見的是以低廉的價格切入市場,吸引一部分有意買第一台攝像機的消費者(三星要想吸引玩家的目光,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現實的理想),或者該類潛在消費者的注意力,以占據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但三星還未出現比鬆下和JVC在低檔領域的價格優勢。可是很奇怪有些統計把三星列為2003年僅次於SONY,鬆下的第三大品牌,也許存在地域差異。
建議17:之前我曾經說過在DV論壇上已經成為經典的話“最差的3CCD也要好過最好的單CCD”,可是報應來了,在2003年SONY出了PC330,1/3的CCD,據其自稱還采用了一項什麼針對色彩的“高”技術要和3CCD硬拚,鬆下則走了另一個極端,出了簡得不能再簡的GS70,不僅CCD是1/6的,像素比MX500少了一半,鏡頭也大幅度縮水,甚至連3CCD的“標配”光學防抖都沒有了。
對玩家來說看了3CCD的色彩與層次感後,看到單CCD的圖象的死板、僵硬、無縱深,等典型的數碼味是無法容忍的。在選定機器以後,色彩與層次感就已定不可更改(專業機器通過換鏡頭來改善例外),而低亮度的效果卻可以通過改善燈光來彌補,GS70雖然在3CCD裏是最低檔的,但和單CCD的比,在圖象質量上仍然有著不可超越的先天優勢,無任其是采取了任何所謂的色彩改善技術。
要在低檔的3CCD和高檔的單CCD裏最出一個選擇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是對圖象質量有著近乎於偏摯的狂熱追求的玩家,3CCD仍然是不二的選擇。但相對更大數量的普通人來說,SONY推出的PC330在商業策略上是一個絕對的高招。如果我是有車一族,有著相映的社會活動範圍,也有較多的旅遊出差機會,甚至也有些商業活動,PC330的300萬像素(即使是有效像素也有200萬)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數碼相機的照相要求,小巧美觀,攜帶方便,又有著SONY的品牌優勢,的確是理想的選擇。至於圖象效果和按鍵的排布不合理等等不利因素,就他們的眼光,及一年內拍不了3卷帶來說,都可以忽略了。我身邊買攝像機最多的就是這類人及還沒有達到這類人的收入,卻也想擺COOL的人(我給他推薦19E)。
如果我是婚禮攝影的,我會選擇JVC的3000(如果其對焦速度在可以容忍的範圍內的話),畢竟光明王子的大鏡頭,F1.2的光圈,1/3.6英寸的CCD,及最誘人的價格(據說7000多點就可以買到,可是我在寧波找不到JVC的經銷商)。3CCD在製作成VCD後的圖象優勢不是非常極端的玩家所能明顯區分的,而低亮度的效果卻是人人皆能看出來的。通常被認為是婚禮攝影首選的MD9000則除了外觀外一無是處。我對這種因為國民歧視而拚湊出來的產品有著強烈的抵觸心理。DV論壇上普遍反映的MD9000的比較高的品質故障率也證明了我當初的判斷是準確的。
建議18:談談我的DS25。DS15是2000年的歐洲評選的最超值攝像機,DS25多了MMC卡,從性能上講也就20光學焦距能拿的出手,並無過人之處,但和朋友的DS30放在一起一對比,我的大牙就都笑掉出來了,這玩意(DS30)居然也能叫做攝像機?和朋友的SONY30E拍的圖象進行仔細的對比,DS25也存在鬆下民用機略偏黃的色彩,但色彩比30E實,30E的色彩看上去有些誇張與虛浮(也有人把這理解為色彩豔麗),解析度感覺比30E要高,總體主觀感覺質感是DS25要好,質感是一種主觀感覺,可以理解為一種骨子裏透出來的東西。如果你還是音響發燒友的話,玩過PROAC後相信會體會到什麼是聲音的質感!如果你還是視頻發燒友的話,SONY,TOSHIBA,鬆下的同性能電視機對比,會感到鬆下清晰度最高,SONY色彩最柔和細膩,我的主觀感覺卻最喜歡TOSHIBA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