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資源網

文章頻道 軟件下載 安卓下載 蘋果下載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中心DC 專欄購買指南 → 挑選大幅二手鏡頭漫談

挑選大幅二手鏡頭漫談

時間:2005-06-08 20:09:28人氣:165作者:網友整理
閑魚二手網appv7.10.61 安卓版
閑魚二手網appv7.10.61 安卓版 for Android
  • 類型:安卓購物軟件大小:113.90M語言:簡體中文 評分:4.9
  • 閑魚二手網app是一款全國最大的二手交易服務類手機軟件,隻要是你想要賣的都可以來...
立即下載
閑魚二手網v7.10.50 安卓版
閑魚二手網v7.10.50 安卓版 for Android
  • 類型:安卓購物軟件大小:113.80M語言:簡體中文 評分:3.6
  • 閑魚二手網app是一款二手交易市場應用軟件,為廣大用戶提供最專業的二手交易服務。...
立即下載
時時二手車1.01.0
時時二手車1.01.0 for Android
  • 類型:安卓購物軟件大小:5.50M語言:簡體中文 評分:4.9
  • 時時二手車app是一款專門給有購車需求的用戶研發的二手車交易應用。軟件彙集了各種...
立即下載

  關於二手鏡頭,現在玩的人也是蠻多的,尤其是玩大幅機的,好象全世界都有玩二手鏡頭的“傳統”。但被二手鏡頭反過來“玩”的人士也不少,我就是其中的一位。為此,我就自己的經驗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我從教訓得來的一點小經驗,對你在玩二手鏡頭時有一點益處。也正是因為這是個人的經驗,很多觀點沒有經過科學印證,因此,文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謹請包涵。

1. 原裝和拆洗

  大概在1975年前後,我曾化了20元買進了一隻海鷗牌放大鏡。人造籃綠色的皮麵盒子上煬著“中檔放大鏡”,用來放大海鷗4型機拍的120片子,在當時是很不錯的了。後來有一天發現裏麵有灰塵,內心很是不舒服,最後鏡頭被我拆開徹底清洗了一下,裏外通透,自己也十分高興得意,當晚就情不自禁地去放大照片了。第二天一早起來一看,放大的照片怎麼沒過去的好了?於是再重放,結果還是不好,隻得靜下心來,認真研究了自己的操作過程並做了調整後,再重放,可還是不好,納悶!於是懷疑鏡頭了。由於那時攝影光學類的書不多,所以便一頭紮進了上海圖書館(那時在上海人民公園邊上),最後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鏡頭的成象品質,除了設計、製造、等等原因外,在裝配中的“同軸度和片行距等等”的校正是最能影響一隻鏡頭的成象品質的。如何做到鏡頭的“同軸度和片行距等等”達到設計要求,從來都是每個製造廠商的“絕密”。他們需要一套專用儀器和規定的工藝。所以同樣是“天塞”這樣現在來說是簡單結構的鏡頭,由德國人設計,但分別在日本造和德國造的品質就是不一樣。因此一枚好的鏡頭,最好是送原廠或指定維修站進行維護和修理。這樣他們會按原廠設計時的參數為你作校正。可你看國內有的維修店,他們有多少專用儀器?他們有沒有原廠設計時的設計參數?我曾看到過一位維修“名家”在拆洗哈蘇鏡頭時用鉛筆在鏡片邊上作記號,然後按記號再裝回去。我看了心痛不已。因為他根本不懂這隻鏡頭在裝配結構上的“巧門”處和校正工藝,所以他那樣做無疑是在拿攝影者的“寶貝”和哈蘇的聲譽開玩笑。你可能在生活中聽說過某人興高彩烈地買進了一架二手哈蘇相機,可是在拍了一段時間後卻說和他原有的馬米亞比,沒什麼明顯的優勢,或幹脆說還不如馬米亞等等,其實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裏,賣家可能為了賣個好價錢,所以在出手前對鏡頭進行了清洗。另大概在80年代未,我曾在《中國攝影》雜誌上看到一篇來自香巷的信,大意是說信主原有一台海鷗4型機,很喜歡它“墨綠色”的表現,後來送香巷某修理行拆洗了一下鏡頭,結果象質大失所望了,問上海照相機廠是否還有他手中這種版本的機器。同樣,原因就是拆洗了鏡頭以後,沒有按設計參數進行校正。

  所以,鏡頭一經拆洗,就很難說它還能保持原出廠時的品質了。而且越是高品質的鏡頭,這個“拆洗效應”越是明顯。然而我們又根本沒辦法知道它是不是原廠拆洗的,人家甚至完全可以拿張假的“原廠維修證書”給你看(這年頭假文書太多了),你如何辨別?

  因此,一個完全的辦法就是“不變應萬變”,杜絕購買“被拆過的鏡頭”。

2. 灰層和灰塵。

  大家不要以為“灰層”和“灰塵”中的“層”和“塵”是我寫錯了,沒錯,這是二個含意。“層”是表示灰塵較多,已形成“一層”灰了;而“塵”是表示灰塵不多,呈顯“顆粒”散星狀態。這二種情況對成象品質的影響有著“質”的不同。

  國人一直埋怨國產鏡頭裏麵怎麼總是那麼不幹淨,老是會有一二點灰?真是讓人掃興。的確如此。我每當看到一枚好好的鏡頭裏麵有幾粒小灰塵時,內心總有一種說不出的不爽感。心裏那個難過勁啊,還真說不出。可是從理性的光學理論上來說,幾粒小灰塵是“完全不影響”鏡頭的原有品質的。這個說法,也就是在我拆壞了我的海鷗中檔放大鏡以後,在上海圖書館裏學到的。我為此還傻嗬嗬地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去進行“光學演算”。結果說明“灰塵”對鏡頭成象品質的影響是有的,但數量級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就象一杯水中的幾滴水,它對整杯水的重量來說,無關緊要。

  所以,有“幾粒灰塵”的鏡頭,我不會為此過分擔心。這種二手鏡頭我是接受的。

  同時我個人認為,對大幅鏡頭中的“灰塵”,一定要有“容忍心”,因為這一點是大幅鏡頭天生的“秉性”。這點我在後麵會專門說到。

  但是,“灰層”卻不同了。它是“灰塵”的集團軍,極具殺傷力。它有能力把尼康高反差鏡頭變成柔焦人像鏡,把施奈得鏡頭的鮮麗色彩化作“灰舊的色彩”。這是因為“灰塵”在數量上的增加,最後導致質量上的變化而產生的。就象一杯水中的幾百幾千滴水,它必會對這杯水的重量產生影響。

  這個道理如用光學理論來說,太煩人了,而且枯燥泛味。那麼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戴過眼鏡吧,不管是太陽鏡,還是近視眼、老花眼。當鏡片上有幾顆“灰塵”時,你不會覺得有妨礙,尤其是在鏡片邊上時,但當有一層灰時,也就是說有“灰層”時,你就受不了了,一定會拿塊布來擦一下。鏡頭也是這樣的道理,而且鏡頭還是有很多片“鏡片麵”組成的,這很多片鏡麵“灰層”的相互影響,又絕對不是1+1的關係。

  所以,我總是杜絕“有‘灰層’的鏡頭”,更不讓自己有因為這種鏡頭可能很便宜,就想買回家自己擦一擦的念頭。除非這種鏡頭的價格低到對我的經濟承受能力來說是“無所謂”時。

3. 鍍膜和黴菌。

  玩到大幅這個領域,一般對鍍膜的理解可能是非常到家了,所以這部分說的簡單點。

  所有鏡頭鍍膜的作用,無非是“增加通光率(或說透光率)和完善鏡頭的色彩光譜特性”。現在鍍膜技術的發展,幾乎致善致美,但它的本質沒有改變。然而,並不是說鍍膜越多越好。象“本鏡頭采用了什麼什麼技術,多達了多少多少層鍍膜”等等,這些話,其實是一種非常商業化的“廣告語”。從理論上來說,最理想的好鏡頭是不需要鍍膜的,但我們現在還找不到這樣的光學材料和研磨拋光技術,所以隻能用“鍍膜”來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鍍膜是個“不是理想辦法的好辦法”,其作用,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說得誇張一點,你到市場上去看看,那麼多的垃圾級鏡頭,那個不說運用了什麼什麼多層鍍膜技術?

  然而哈蘇有一款250mmSA鏡頭,大約是在1972年設計的,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是單層鍍膜的。一直到了後來,迫於外界的壓力,才改為多層鍍膜。然而資深的攝影師卻喜歡那款單層鍍膜的鏡頭,因為他們知道,那款鏡頭的色譜特性已設計的非常完美了,根本不用再鍍什麼膜,用在那款鏡頭上的單層鍍膜,主要隻是為了提高通光率。但是外界並不理解這點,所以老是用疑慮的神態在問“為什麼這款哈蘇係列中最高級的鏡頭不是多層T型鍍膜的?”,那好吧,就改為多層鍍膜的吧(但我還未見到T的標誌。也許用上了T型鍍膜,改動太多了,可能會失去原設計的品質)。這下可樂壞了哈蘇,因為這樣一改,原來要用到的高級光學玻璃,現在可以用稍為低級一點的光學玻璃來代替了。而這稍為低級一點的光學玻璃帶來的一些負麵問題,完全可以由鍍膜技術來解決,這樣生產成本可以下來了,但售價卻可以提高了。為了達到商目的,在設計中再有意把色彩表現做的“現代”一點,以迎合大眾的心理需要,從而皆大歡喜。

  同樣還有很多資深的攝影玩家到處在找“白頭”玩。但你不要以為他們什麼樣的“白頭”都會玩,如果是那樣的玩家,那他是在裝“高雅”(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因為真正的玩家他對“白頭”的光學性質,已到達了常人一般很難到達的境界,所以他有一套選“白頭”的規矩,其中有一條就是“白頭”必須要有“自然膜”。這些玩家對鍍膜的認識正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不能不讓我敬佩!

  所以我現在在選鏡頭時,對鏡頭的鍍膜不太“迷信”,不會認為多層鍍膜一定會比單層的好,而是要全麵綜合性地去評估一隻鏡頭。尤其是大家已有公認的單臘鏡頭,一般可大膽買進,但化的錢卻會因此可能要比多層鍍膜的鏡頭少很多。但你如果缺少這方麵的知識和經驗的話,那我建議你為了保險起見,就買多層鍍膜的,這是不會有大錯的。

  然而黴菌卻是鏡頭鍍膜的天生死對頭。大家對此不能大意。我過去曾在買二手鏡頭時被賣家一說,認為一點點黴無所謂,拿回家去擦一下就完了。其實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黴菌有很多種和類,不是專家還真說不清,但不管如何,它的外在表現大體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花”狀的,另一類是“網”狀的。“花”狀的黴菌發展一般較快,一不留神,它便成片了,而“網”狀的發展較慢,但破壞性極大。黴菌的生存是要有環境的,其中最大的要素是要有黴菌的“食物”。我當初對此認識不足,認為溫度和濕度是主要的,其實,這是它開始產生和迅速發展的外部條件,它生存的主要“內在”條件是“食物”。這和人類的情況極為相似。一位天才被關在牢裏,但隻要有食物,他不會死,如把他放出來,進入到一個特定的環境中,那他的發展就不得了了。黴菌也是這樣的。

  大家不知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一堆鏡頭放在同一個環境中,可有得鏡頭就是偏會生黴,而有的鏡頭就是不生黴。為什麼?這一堆鏡頭不是在同一個環境中嗎?同樣的溫度和濕度。難道這其中還有什麼奧妙不成?當然有,那就是易生黴的鏡頭有“食物”,  所以一有黴菌沾上,便如魚得水,迅速發展,而不生黴的鏡頭沒有黴菌的食物,所以即使有了黴菌,它也無法生存。看到這裏,我想大家已經明白了,原來黴菌的食物主要的就是鏡頭的“鍍膜”,當然,鏡頭中的空氣和塵埃也會帶有黴菌的“食物”,但這不是主要的,數量有限,鏡頭的鍍膜才是黴菌長期生存的主要食物。而鏡頭的鍍膜種類繁多,黴菌的種類也繁多,這就要看他們的“緣分”了。有的鏡頭鍍膜可能永遠不是黴菌的“食物”,所以隻要這種鏡頭中沒有空氣和塵埃中帶來的黴菌“食物”,這類鏡頭就有可能永遠不會生黴。

  所以一經生過黴茵的鏡頭,它的鍍膜很可能已被黴菌“吃掉”,受到損害,隻是程度不同而已。其中尤以“網”狀的黴菌最數厲害,它不僅能吃掉鏡頭的鍍膜,有的甚至還會吃掉鏡頭的鏡片玻璃,且生命力極強,能“凍眠”數年不動,一旦外部環境有了,又會迅速從“凍眠”中醒來,開拓新領地,發揚光大“黴菌文化”,讓人受不了。

  如果你手上有生過黴的鏡頭,你可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鏡仔細看看,是不是這樣。當然,黴菌剛剛生產就被你消滅的,那黴菌主要是吃了鏡頭表麵“塵埃”和空氣中的“食物”,那破壞的程度會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在購買二手鏡頭時,我是杜絕有肉眼看得出“黴跡”的鏡頭的。

4. 機械損傷與其他。

  機械損傷是指鏡頭在外力的作用下生產的損傷。

  [1]鏡片的機械損傷,主要表現在劃傷和擦傷(磨損)二種。

  劃傷有多種,我見到過的有樹枝劃傷,攝影包扣帶金屬件劃傷,濾光鏡金屬邊框劃傷……等等。而其中最常見的卻是“擦鏡劃傷”。這種事最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我的一位朋友,那時在我們一起玩的人當中,他最早買海鷗DF相機,五百多元,對我們那時隻有36元工資的人來說是了不得了。我們一班人看得都“眼中出血”。他呢,也是最愛護這台機器,尤其是鏡頭,隻要前後鏡片一有點灰,便馬上送專修店裏去清揩,每次一毛到五毛錢之間。久而久之,他發現專修店每次隻是有一個鋼鑷子挾著脫脂棉球沾點擦鏡水,輕輕擦二下而已,這錢他認為化的有點不合算,於是他自己小心小心翼翼地“照葫蘆畫瓢”,結果首戰便用鑷尖劃傷了前鏡片。他心痛的不得了。便送我這兒,我為他“土法”測試了一下,結果發現他的那點小小的劃傷,並不影響最後照片的成象質量。我後來為此又找了些被劃傷的鏡頭,做了不少測試。

  結果發現:小而輕且在鏡片邊上的劃傷,基本上對照片的影響人眼看不出,而明顯的劃傷,尤其在鏡頭中間部分的劃傷,對照片最後的結果有明顯影響。

  所以,我在錢有限的情況下,或對某隻二手鏡頭的某個特點特別喜歡的話,還是會接受在鏡頭邊上有輕微細小的劃傷,但我杜絕接受有明顯劃傷的二手鏡頭。

  擦傷就不同了。最常見的是由於鏡頭擦揩方式不當,或對鏡頭有“淨癖”,沒事就擦鏡頭而引起的。主要表現在鏡片“發毛”和鍍膜的局部或全脫落,其中又可分為程度的不同。

  鏡片一經“發毛”,便會明顯地影響到鏡頭的分辯率,反差度,色彩純度,抗眩光性等。對最後照片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鏡頭全部脫膜那就不用說了,但局部脫膜一樣也不能接受。局部膜麵的損壞會增加鏡頭表麵局部的反射率,減少通光量,造成膠片平麵亮度分布不勻,最後會在底片上留下曝光不均,形成斑跡。這在拍攝“亂七八糟”的景物不太明顯,如樹林、亂石等風光片。但對中灰均勻性景物卻會表現的非常明顯,如高調人像。這種不均勻,大概能造成0.08~0.15的密度差,並產生相應的色彩差。

  所以那怕隻是有一點“發毛”和脫膜的鏡頭我一概不能接受,堅決杜絕之。

 [2]鏡身的機械損傷,一般可分為二類。第一類是“表勁”傷,第二類是“內勁”傷。這二種勁是我借中國功夫中的“勁力”給他命名的,具體情況還真有點“不好說清”,那就舉二個例子來說吧。

  有一個影友,正在家裏和大概四歲左右的小女兒拍生日照,恰好一位朋友到他家祝生日快樂,於是這個影友就隨手放下相機,和朋友說話了。小女一時沒人管,就拿著一把切蛋糕的小刀,走到相機前高興地亂砍玩耍。還好,由於鏡頭蓋蓋著,所以鏡片沒事,但相機的機身和鏡頭外麵就“傷痕累累”了。象這種傷,隻是在機器的表麵,就象功夫中的“表勁”,隻會造成皮肉傷,無妨大事。

  再舉一個“內勁”的例子。我單位有一隻“威威達手動變焦神鏡”,裝在海鷗機身上,主要是用在工作現場環境比較“惡劣”的場合中拍攝。一次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掉落下來。還蠻巧的,是鏡頭向下斜著下來的。結果隻是變焦鏡前的一片濾鏡被摔壞,金屬圈變形,鏡頭自身的鏡頭濾鏡鏍紋圈也有點變形。拿下濾鏡片後,不非常仔細地看,一般還看不出。可是,以後拍的片子,卻一點也顯不出“神鏡”的神威了。這種勁就象功夫中的“內勁”,外麵看不出什麼大傷,可內髒可就傷得不輕了。

  因此:“表勁”是一種在表麵就消耗掉能量的外力,所以隻能造成表麵傷,是可以接受的;而“內勁”是一種能量消耗在內部的外力,所以能造成鏡頭內部的損傷,是絕對應列入杜絕之例。

  [3]白邊與脫膠。

  很多二手的老鏡頭,你則著鏡身往裏看,仔細看鏡片邊上,你會看到一圈一圈的白邊。這是在鏡片被研磨成園形後,未對鏡片邊和鏡筒邊作“發黑”處理,或處理不到位形成的。製造者不對這些白邊進行有效的處理,可能是認為這些白邊形成的負麵影響不會對成象品質造成太大的影響,或是處理技術上還不能做“好”。而上述這些白邊會增加鏡頭內部的漫射,影響反差和色純度。但一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當然,如果是“黑邊”那肯定會比白邊好的。

  所以,如有可能,我還是喜歡挑“黑邊”的二手鏡頭。

  另外,大家都知道現代鏡頭大多是“膠合成組”的,如雙高斯鏡頭的四組六片,其中就有二組是膠合的。膠合物有水溶性、非水溶性、高分子化全物、樹脂膠體等等種類。又可分為可逆和不可逆的。但不管何種膠,它都會因受膨脹率的不同,或受到震動、撞擊,或膠體老化等等原因,而在鏡片間產生局部或全部脫膠。這樣必然會造成通光量降低,反射率增加,引起色差和光差,從而影響鏡頭的成象品質。另一方麵,二手鏡頭一有脫膠現象,說明這隻鏡頭已進入了“衰落期”。

  所以,不管如何,我總是杜絕鏡片脫膠的二手鏡頭。

5. 快門和光圈

[1]快門。

  快門的基本結構就不用多說了。現在在產的大中幅鏡頭的鏡間快門基本上都是“康柏”快門。從德國羅頓斯特、羅萊、哈蘇的蔡司鏡頭到日本的富士、尼康,馬米亞等,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康柏”快門。可見這種快門已是非常成熟的了。而一般用在大幅機鏡頭上的“康柏”快門,很少有“使用不當”造成損壞的。因為玩到大幅機的人,層次相對高了點,以前大多數是玩過一段時間的其他相機的,所以都是行家了,一般不會造成使用不當而產生的問題。隻有“硬傷”和“老化”。

  “硬傷”是指鏡頭快門為外力所造成的機械損傷。如碰傷、擠壓傷等。這些損傷一經造成,快門一般就會有毛病了,輕者使用不便,精度全失,重者快門就此不能工作,所以原鏡頭主人一定會送出修理。就是想賣出,他也會為了想把價格賣得高一點,而去修理的。除非是修不好或修好了也賣不了幾個錢的鏡頭。但應著修理水平的高低和機械損傷的程度不同,這種“硬傷”可能會給快門留下“病根”,以致有過“硬傷”的快門“一用就壞”。

  所以,我對有“硬傷”的快門是多一個“心眼”的,盡量離它遠一點。

  “老化”是指鏡頭快門正常使用後產生的機械損傷。這種損傷隻要你使用快門,就不可避免會產生。“康柏”快門因製造年代和廠家的不同,其快門的使用壽命也是不一樣的。過去一般的平均壽命大概是在三千次上下。現在最好的也不超過六千次。如哈蘇的大約是五千五百次左右。這種“老化”主要產生在二個方麵,一是快門動力彈簧,二是阻尼齒輪。其中尤以彈簧為最易“老化”(疲勞損傷),而齒輪 “老化” (磨損)則為次。還有那些將要到壽命“終點臨界”狀況的快門,買得時候一不注意看覺得還不錯,一到家沒用幾下就壞,鬱悶。

  所以我總是認真檢查快門的“老化”程度,盡量挑快門“年輕”一點的。

  同時,大家一定也注意到,大幅鏡頭的快門上有好幾個“開口”,比如快門上弦板手處等等。這些“開口“給鏡頭的“密封”性帶來了很大的負麵影響。很多灰塵和濕氣就從這些開口處進入鏡頭內部,引起鏡頭有灰塵或發黴,所以我在上麵“灰層和灰塵”一節中說大幅鏡頭內有點灰塵是大幅鏡頭天生的“秉性”,就是這個道理。

 [2]光圈。

  在鏡頭中,我個人總是覺得光圈是最簡單的了。現在我們常見的光圈有二種,一種是“可變等距刻度光圈”,另一種“可變不等距刻度光圈”。而“可變等距刻度光圈”又是目前最“流行”的。因其光圈刻度相等,使用時很方便,對用者而言比較直觀,一檔半檔地,調起來很有感覺,但它對製造的要求相對要高一點,光圈一般也不能做得很圓、很準(相對而言),因此多少對焦外成象有點影響。好在玩大幅的不講究焦外成象,而是追求“全實焦,全景深”,所以這點不必過慮。這類鏡頭我們隻要看一下手中135機器最後一代的尼康、佳能等手動鏡頭的光圈就是了。另一種“可變不等距刻度光圈”現在不多見了,因為它的光圈刻度是前大後小,刻度不一樣,用起來感覺上不是很爽,不太討人“喜歡”,所以現在一般的製造商如沒什麼特別情況,都不會去造這種光圈了。但在老的二手鏡頭上還是可能有的。這種光圈一般都造得很圓,葉片一圈壓一圈,象彩虹一樣,如做工精湛的話,會做得非常漂亮(所以又稱為虹式光圈),通光量相對易造得準確點,製造要求也不十分高,構造也簡單,所以我到是很喜歡它,因為它有“內涵”。這類鏡頭現在二手鏡頭上常見的以無快門鏡頭為多,如海鷗8寸外拍鏡頭,還如前蘇聯用在135機器上的85mm/F2人像鏡頭,等等。

  不管哪種鏡頭,一般光圈都很少會“出事”。我見過的無非是——光圈受外力損傷而變形,造成光圈運行不暢;內有粘性物體,光圈葉片被粘住;光圈生鏽,引起漫射。當然還有其它了,但這些是最常見的。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光圈的“老化”。這是由於使用時間長了,葉片鉚釘和限位等處的磨損,結果引起光圈值和實際值誤差超過“標準”了,會給曝光造成麻煩。

  所以在找二手鏡頭時,我總是以“年輕”無“鏽、粘、變形”等情況的光圈為首選。當然,光圈原來的製造精度也是要注意的,那此轉動了1/3檔數值,而光圈葉片沒動一下的二手鏡頭那是一定不要的。

  6.購買二手鏡頭的步驟。

  我過去曾有一段時間,買二手頭非常的“隨機”,吃了不少虧。以後隨著教訓的增多,便形成了如下一套“程序”;

 [1] 在購買前,先確定自己要買的鏡頭規格,然後尋找到能找到的所有介紹資料,包括用過人士的評介,從而大體上做到基本上了解自己想買的鏡頭目前還有那些廠家在生產,主要有幾代,每代的特色是什麼,新品價格多少等等。最後定下明確的“購買對象”。

  這中間對野外大幅相機而言,最重要的是光圈值、重量,如比較喜歡城市建築風光攝影的話,還要加上一個較大的象場。

  鏡頭光圈值在野外是不能太小的。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對小於F9的鏡頭沒法忍受。因為不管是用上了增光屏(這東西我個人也很不喜歡),還是再采用了什麼亂七八糟的措施,我還是覺得“暗”,尤其是光線不好的時候,對焦幾乎成了“受罪”。所以我如有可能的話,一定是購買通光量大於F9光圈的二手鏡頭。

  鏡頭重量的事就不用多說了,當然是越輕越好,但是這世上的事情就是不能二全,一隻好的鏡頭相對來說,它是不可能輕的。這裏頭又有好多好說的,但對選挑選大幅二手鏡頭不是很重要的,略過。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個人從不過分追求“輕”的鏡頭,隻是以我的“負重體能”來決定的。

  鏡頭的象場,當然也是越大越好。但對風光攝影和一般的拍攝來說,“標準象場”夠用了。但這裏按我自己的經驗,對要用在城市建築風光上的鏡頭,還是覺得最好象場要大點,這樣順手一點。

  另外可能還有點什麼個“情感”上的“情結”,如喜歡施奈德的色彩和層次、尼康的“硬線條”等等等等,那我也會一並在這時考慮到。

 [2]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目前二手市場的情況——那裏有,有些什麼鏡頭,相同成色的鏡頭價格如何,買家信譽如何。俗話說:“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在購買前多了解二手市場的現況是非常必要的。這能為買到價廉物美的鏡頭打下良好的“地基”。

 [3]在上述基礎上,我就會直接進入店內,進行挑選了,程序如下:

 (1)看成色。在鏡頭拿到手後,我一定是先仔細地看一下外觀,以大概確定它的成色,做到心中對這枚鏡頭的使用情況有個大概的判斷。成色的判定主要是看使用痕跡,鏡筒上的顏色退化,快門情況,光圈鏽蝕情況,鏡片內的灰塵等等。比如要找鏡頭上使用最多的地方來看使用痕跡,那大幅鏡頭一般說用得最多的是快門上弦板手(包括對焦門板手),隻要對焦一次,就會用一次,所以這個地方要仔細看,然後再結合其他方麵一起來做判斷。這一步隻要粗覽一下,做到大概了解就可以了,如不滿意,我就不會看下去了,如有意思的,那再往下細看。

 (2)看鏡片。第一是看鏡片是否被拆過,第二看灰塵和灰層,第三看黴跡和鍍膜,第四看白邊和鏡片膠合情況,第五看鏡片的機械損傷。綜合上麵的情況來判定這個鏡頭的光學部分是否可以接受。其中首先要看的就是鏡頭是否被拆過,這很重要,越是“高級好頭”越是不能拆過。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一位“內情”人士說:大眾汽車和德國合作時,當初有一台調速台說好幾年後技術國產化的,就在離約定國產化時間前三個月,我國成立了一個有高級教授(理論家)、高級專業工程師(實踐與理論雙向兼顧的專家)、高級老技師(工作經驗豐富的實踐專家)三人組成的專家組,可謂從理論到實踐,實力完厚。他們信心十足,自行拆開了那台機器,進行了研究和測繪。完事後裝上,卻發現這台機器怎麼弄也達不到原來的技術標準水平。最後不得不放下“高級專家”的老臉,還是由德國人來重新裝配了事。由此類比,再次說明,沒有十分的把握,是千萬不能碰被拆過的二手鏡頭的。

 (3)看快門。這部分主要是:一看快門是否受過機械損傷。二看快門的準確性。當然,我們沒有儀器,這方麵隻能憑個人經驗了。我是帶一隻數字顯示的電子表到現場,當然有秒表更好,用它來核對慢門部分。一般說慢門能準的話,快門大概上也可以的。這個過程,可以先在家找個有鏡間快門的鏡頭來練一下,很快就會有感覺的。第三是看快門的使用壽命大概如何了。這主要是用聽聲音和手感來判定了。

 (4)看光圈。這在二手鏡頭中可能是最簡單的了。首先先看葉片是否發鏽、沾粘、變形,其次看葉片是否鬆動,最後用手調一下光圈看看各檔的準確性是否好,滯後現象是否“超標”了。

 (5)看翻新、造假。現在各種翻新、造假技術也是“日新月異、超常規發展”,大有叫人防不防。過去很少見這種事,但這幾年卻讓我大開了眼界,對這方麵我本人沒太好的辦法,所以我現在基本上買“名牌”二手的東西非常小心,可以說幾乎不買二手的了,因為我自覺在這方麵我是一個“低能”者。所以在這方麵我能說的隻有三點。第一點是了解賣家的信譽,隻有有信譽的商家你才可以去,否則建議你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第二點是看新舊的“自然過度性”。一件物品在自然狀況下他的新和舊、磨損與完好等處是呈“自然過度”狀態的,不會突然改變的,隻有外加人為因素時,才有可能出現“不自然過度”。第三是新舊的“自然同步性”。也就是說,每件物品在使用過種中,它的自然“老化”雖說是有可能有誤度上的不同,但會有一種“自然的同步”性。這也有點象人,不可能一個80歲的老婆婆,全身都老化了,但一雙手卻象十八歲的大姑娘,這是不正常的。同樣道理,一隻鏡頭怎麼看都是八成新,可就是鏡片非常完美,裏麵連一顆小灰塵都找不到,那自然嗎?

 (6)看形狀、聽聲音、摸手感。

  看形狀主要就是看鏡頭的整體外形是否有“變形”。比如說我在上麵“機械損傷與其他”中說過的那隻“威威達神鏡”,由於那一跌,雖然外麵粗看看不出什麼,但細看你能發現它的鏡頭口處有點不圓了,用手反複地摸鏡身,也會有一種“異感”,這是因為它受“內勁”打擊的關係,“髒腑”移過位了,光軸因此偏了很多,成象品質大跌,終使“神鏡”變“妖鏡”了。

  聽聲音主要是聽快門聲、光圈聲(包括定位聲)。當然,把鏡頭拿在手中輕輕揺一揺是一定要做的,正常鏡頭會有點“鬆動”的聲音,不用多心,但不能有“鬆脫”的聲音,那是有問題的聲音。

  摸手感主要是找一下各種運動件的阻尼,看看是否正常,順手,一般正常情況的鏡頭動起來是比較順手的(包括國產鏡頭),如發現有異常,應要搞清楚情況。另外有時你眼睛看不出的變形也可以通過“摸”給“摸”出來,還有……算了,如沒事拿隻鏡頭多摸摸,比我說什麼都強。

 (7)最後應該就是“砍價”了,真得非常抱歉,我在這方麵是個外行,說不出什麼來,這點隻能請那位“得道高僧”來“傳經說法”了。

  其實,二手鏡頭的挑選還有好多可說的,但我一直認為,如何購買二手鏡頭,這不是說的清的事,說隻是提個綱要,最要緊得是個人的“經驗”。

  “經驗”在玩二手鏡頭中是無可替代的。

  所以,如果想成為玩二手鏡頭好手的話,那建議你先把你周圍能借到、找到的所有老舊“二手鏡頭”都認認真真地玩上一遍,到那時,我可鬥膽保你已進入高手之列了。

  如你還不是玩二手鏡頭的行家,那你在玩大幅機時的第一枚鏡頭,我強烈建議你,隻要經濟上能承受得起,請購買新的鏡頭,以增加你玩大幅機器的“完美感”,不要讓那些二手鏡頭帶來的問題,破壞你的玩興。 這也是我最誠懇的建議。

相關文章

感謝速聯科技、八度網絡、九九數據、億恩科技、群英網絡讚助部分帶寬!

關於本站 | 聯係方式 | 版權聲明 | 下載幫助(?)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02-2020 95262.com 【數碼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2020128507號-1

本站所有軟件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著所有。如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 ,我們將及時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