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
攝影家,教人
學習構圖的方法是:發現題材後,先拍——張,然後再走近些觀察,看看可不可以再精簡些。如果可能的話,再拍一張。再走近一些,看看是否還可以再縮小些取景
範圍。如此一步步走近,便往往可以拍到最精練的畫麵,而且可以訓練自己的取景構圖能力。
當然,有時候反其道而行之,也可以一步步後退來考慮構圖。前者是使畫麵精簡.後者則是使畫麵更豐富,有更多的現場氣氛。當一步步後退時,畫麵容納的影像便越來越多,場麵也更大。
至於什麼時候該采用哪種方法,那就要看題材的性質、現場的環境以及自己的意圖而定了。事實上,這兩種取景方法是並行不悖的。在很多情形之下,我們取景構圖時,不妨走前去拍幾張,再退後一些拍幾張,等印出照片後,再排起來互相比較,選擇最滿意的一幅放大。這種
做法。對於初學者會有莫大稗益,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構圖
技巧。
這正如攝影家史蒂夫•巴維斯特所說,人們往往花上大筆的錢去購買攝影器材,以求拍得更好的照片。然而,有時卻會驚奇地發現,有一種最有用的“器材”,可以改善構圖的最佳工具就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自己的雙腳。他說:
“一些攝影愛好者對於什麼是焦點、光圈和速度了如指掌,但是拍出的照片卻是構圖鬆散,主體過小。改掉這種最常見的毛病,就要向前邁兩步,靠近被攝體,注意構圖緊湊,突出細節。事實是,突出細節永遠比包容一切更有趣味。拍攝一枝獨放的花或一棵樹,勝於拍攝一幅全景風光;拍攝一幅麵部和雙肩的肖像,勝於拍攝全身;而拍攝一幅抽象的特寫,比拍攝放在一起的一堆日常用品,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巴維斯特還指出:“隻向前邁步而不退步是不行的。有時,物體本身就具有漂 斥亮的線條,因而不必追求突出的主體。此時,你要後退幾步。把它們都納入畫麵,拍出的照片就能引人入勝。也就是說,被攝體周圍的細節,有時可以襯托主體,使構圖充實嚴謹。"
有人買了變焦鏡頭,自以為可以解決邁步之勞,而實際上,用70mm鏡頭在2米處拍攝的照片,與用200mm鏡頭在6米處拍攝同樣的影像,雖然表麵上看起來相似,但結果完全不一樣。因為照片的透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焦距決定的。
巴維斯特認為:“調動雙腳是最實用的辦法,它可以使鏡頭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人們往往抱怨50mm標準鏡頭不夠用,但是隻要簡單地朝前邁幾步或朝後退幾步,這種鏡頭就會有較大的用場。使用廣角鏡頭也是如此,向前邁幾步靠近被攝體拍攝,和向後退幾步遠離被攝體拍攝,結果也有不同。靠近拍攝,前景突出而顯眼,後退則背景變小,從而能得到強烈的透視效果。
此外,左右移動,上下移動,或是環繞著被攝體走走,都會發現整個構圖會有明顯的改變,從而找到最理想的拍攝角度和視點。 每個人對周圍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視角,大多數的攝影家往往會滿足於這一視角,不再想尋找其他角度。英國攝影家R,科認為,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可以在任何特定位置上對好角度拍出最佳效果。他本人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仍然保持豎直畫幅的情況下,通過降低拍攝高度,比如微微屈膝或蹲下拍攝,就可以使照片得到改進。在拍攝遠景或建築物時,這種辦法能夠把原來看不見的景物也拍進去,從而改進了前景。在另一種場合,采取低角度拍攝,可以使畫麵上端的綠葉茂盛的樹枝不那麼突出,從而使主體顯得比較清楚。
“當拍攝兒童和動物時,蹲著或跪著的姿勢也是很有用的。站直身子把相機朝下俯拍,往往會產生不自然的透視。蹲下身子拍攝,使自己與主體處於同一水平上,好像眼睛對著眼睛那樣,就要好得多。 “有很多時候,當我們從地麵仰拍樓房,樹木或其他高的物體時,效果也很好。 仰拍應當是這樣的:要有意識地仰拍,使形象整齊,構圖均衡。通常可以用標準鏡 頭或廣角鏡頭來拍攝這種畫麵,這種技術對予特長或特短焦距的鏡頭尤其適用。此 外,有時候拍攝人物,特別是‘具有鮮明特征的人物’,以及正在從事某種工作的人 物,采取低角度仰拍的辦法,常常會得到更為動人的效果。”
攝影家T•伍德科克也認為:“一幅照片,如從視線的高度進行拍攝,它的平靜 感甚至會更為明顯。不過,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麵有點呆板。當你遇到一個對稱式 構圖的畫麵時,采取高角度或低角度拍攝,使畫麵活躍起來,效果往往會更好。這 樣拍攝,能使影像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因而能吸引觀眾的興趣。 “低拍攝點的效果往往更為動人。從接近地麵的位置向上拍攝,能把物體的高 度、力量和對比強調出來,因此,它是挽救呆板的構圖或類似題材的好辦法。用豎 幅畫麵,效果將更加明顯。從高處向下看物體,觀者是處於有利地位,使物體顯得 力量有限。過去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裏尼也懂得這一點,所以,他從來不讓他的照 片從高處拍攝。高拍攝點還能產生寧靜的效果,能突出畫麵上的圖案,而削弱對 比。無論是采取高拍攝點或低拍攝點,照相機與垂直平麵所成的傾斜度愈大,產生 出來的效果就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