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的大小取決於三個方麵:鏡頭的焦距、光圈的大小、
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
* 鏡頭的焦距: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對於一隻具體的鏡頭來說,當聚焦在某一距離,景深與光圈大小直接有關。然而,實際上對任何鏡頭來說,都有某種最佳光圈,比最佳光圈小的光圈,盡管能
產生更大的景深,但從
藝術的
效果來看;將是使影象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局。
* 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一般地說,相機離被攝體越遠,景深就越大。反之,景深就越小。把以上這些因素
綜合起來考慮,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想盡可能得到最大的景深,那麼就應采用短焦距鏡頭,小光圈和較遠的距離。如果想盡可能縮小景深,那麼就應采用長焦鏡頭、大光圈和近距離。應當根據畫麵的實際需要適
當地使用這些技術。被攝體的
運動 被攝
對象並非都是靜止的,大量的被攝對象都是在運動之中。
* 拍攝動體有兩種方法:或者用足夠快的快門速度把動作拍攝下來,使之產生非常清晰的影象,或者用較慢的快門速度使之產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影家。模糊的程度取決於所用快門速度的高低。根據照片的具體情況,模糊的影象可以表示運動的速度,也可以表示某種幻想或說明拍攝技術不高。通常,拍攝動體時,可以預先決定要怎樣拍攝這個動作。是用高速度把動作拍攝清晰呢?還是用慢速度追隨拍攝?是要使影象極度模糊呢?還是使影象中的主要部分清晰而次要部分模糊?讓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取得這些效果。 清晰的動作。隻要能有足夠快的快門速度,就能把任何動體拍攝清晰(當然拍攝者的反應也要相當快)。然而,大部分鏡間快門的最快速度僅限於1/500秒;大多數焦點焦麵快門也隻能快到1/1000秒。當時速為30英裏的動體在25英尺以內,從相機前麵橫飛而過時,即使1/1000秒仍然會導致影象模糊。
* 要在照片上把動體拍清晰,就必須注意三點:一是動體的速度不是太快;二是如果動體的速度很快,那麼不要使運動成為相機前的橫向運動,三是如果動體是快速橫向運動,那麼就用最快的快門速度,拍攝距離要盡可能遠一些。對於這三種情況,第三種,可能用途最小,因為膠片上的影象可能太小。第二種,也許既能產生清晰的影象,又能表現動感。第一種,要取得好的效果,大概不會有問題。 影象模糊。從圖片欣賞的觀點來看,影象模糊的動體照片能使人聯想到運動,與影象清晰的動體照片相比,顯得有趣得多,或者說更吸引人。動體影象應該有多大的模糊程度?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各人的愛好。但是,當你要使動體在照片上略有細部層次時,模糊程度就應盡可能小些。當然,這往往取決於影象各部分的實際運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