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作為20世紀影響人類生活最為重要的發明之一,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電視誕生的那一天起,電視藝術就與電視技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終使電視藝術成為用技術武裝起來的一種藝術形態。可以說電視是一種特殊的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藝術創作。在一部電視片中,完美的藝術構思非常重要,但並非我們的每一個創意或構思都能簡單地運用普通設備來實現,在很多時候必須借助一定的技術設備和技術手段才能實現編導的藝術構思。總之,隻有通過藝術創作與技術設備的密切配合才能圓滿完成電視節目的製作。
以下就電視風光藝術片《顯陵—獨特的明代帝王陵寢》(下稱《顯陵》)的拍攝和製作過程談談本人在節目製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 了解被攝對象,選好切入點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郊的純德山,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母恭睿獻皇帝和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為中國明代帝陵中的第十二座陵墓,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單體陵墓。明顯陵於1999年被納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古代建築,我國於2000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將明顯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申請。
在遍布全國的眾多陵墓中,明清時代的帝陵有北京的明十三陵和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及南京的明孝陵等。與這些蜚聲海內外的帝陵相比,明顯陵並不出名,所以在當初確定了以明顯陵為創作題材時,我深感其創作難度之大。如何用攝像機鏡頭來表現這並不為外界所熟悉,名氣又不是那麼大,而題材卻又是被拍濫了的陵墓風格;如何用畫麵來描述明顯陵與明代其他帝陵相同或絕不相同的獨特風格,以達到介紹顯陵、宣傳顯陵,促進顯陵的申報成功呢?根據節目的受眾針對性,我們決定從介紹明顯陵獨特的陵寢規製如手,重點放在表現顯陵的曆史真實性和其對其他明代帝陵承上啟下的獨特作用上。
二 熟悉被攝體環境,根據選題需要選擇攝錄設備
在電視風光藝術片的攝製中,對技術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有了好的開始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因此,在《顯陵》的攝製過程中,我們從確定選題就開始介入到節目創作中。在腳本確定後,攝製組的編導、攝像、音響、後期製作及相關技術人員一起勘察現場,明確了拍攝環境,共同設計了機位,完成了分鏡頭腳本,製訂了拍攝計劃,並根據計劃選配了拍攝所需的設備。
首先,選擇攝像機。根據電視風光藝術片對畫麵要求極高的特點,我們選用了當時台裏技術性能指標最好的鬆下DVCPRO 25M格式數字攝像機。鬆下DVCPRO 25M數字攝像機采用DV壓縮方式,其數碼率為25Mb/s, 取樣頻率為4:1:1。它具有跟蹤速度快、跟蹤準確、編輯精度高、有較高的存儲密度和誤碼校正能力,通過它來實現節目要求的高清晰度、色彩鮮豔、層次豐富、質感細膩等等,DVCPRO攝像機的使用,確保了節目的信號質量,從而保證了節目的後期編輯製作。
第二,選擇鏡頭。由於在《顯陵》一片中需要涉及大量古建築的拍攝,要清楚地再現古代建築物的規模、特別是整體風貌,用一般的標準鏡頭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廣角鏡頭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選擇。同時,要精確地再現古建築結構的細節,更好地顯示出明顯陵與其他古代陵墓的不同之處,大口徑長焦鏡頭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確定航拍。由於明顯陵是中國明代最大的單體帝陵,占地麵積很大。明顯陵世界獨一無二的雙寶城(即“一墓雙塚”)、內外明塘、九曲河及神道等等特點,正是我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優勢所在。要拍出全景,交代出陵墓的規模、特點和所處的環境,特別是要表現顯陵的獨有特色,這些建築在片中的整體出現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們確定了航拍顯陵的技術方案。
三 嚴把拍攝質量關,準確表現陵寢遺存風貌
明顯陵獨特的陵寢規製,保存完好的原始遺存和環境風貌是我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優勢。如何準確再現陵寢的獨特風光,除了機器設備本身的技術指標要高外,更要仰仗攝像師的拍攝技巧和創作人員的嚴格把關。
《顯陵》的拍攝以自然光為主,由於片子的拍攝期較長,其間天氣的變化,拍攝時間的早晚都會對攝像參數產生影響。如何在保證畫麵有良好的視覺效果的前提下,力爭拍攝信號嚴格符合技術標準,達到全片色調一致、信號幅度標準統一的目的,技術人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在現場錄製過程中,我們對幾乎所有的畫麵都進行了現場同步監看。正是由於創作人員的一絲不苟,才給節目後期的製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我們知道,全景畫麵和遠景畫麵在風光片中占有的地位極其重要,而廣角鏡頭的視場角開闊,景深大,和標準鏡頭相比具有表現廣闊空間和宏大現場的優勢,所以在拍攝中我們充分利用了廣角鏡頭的這一特點。此外,廣角鏡頭所具有的在較近距離表現較大範圍的功能也在《顯陵》一片中,特別是在我們低空飛行航拍明顯陵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明顯陵四麵環山,占地麵積2747畝,約183萬平方米。景區內幾乎所有的景物(如山、水、石像生、雕刻、建築物及建築遺跡等)均為靜物。如采用平鋪直敘的拍攝手法,會使畫麵顯得呆板、僵硬。為了取得靜中有動,多角度,多景別的視覺效果,攝製組設計了大量的運動鏡頭,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的變化使靜止的建築或景物活了起來。
在拍攝中,我們時常遇到一些拍攝距離不可能延長的地方,如拍攝寶城、聖號碑、龍鳳浮雕及九曲河上的漢白玉石橋等,這時廣角鏡頭成為我們最佳的選擇;而且當我們在明樓上用廣角鏡頭拍攝顯陵陵區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近距離的景物被更多地收進畫麵中,整個景區也因此顯得開闊舒展。而采用大口徑變焦鏡頭作為拍攝特寫的主要器材則準確再現了顯陵的琉璃雙龍壁、瓊花照壁、碑文和相關的曆史古籍文字的局部或細節。
四 節目的後期製作數字化,令專題片錦上添花
各種鏡頭在未經巧妙地組合統一起來之前,隻是許多零碎的片段,構圖再美、信息量再大、表現力再強的鏡頭,若沒有認真挑選和進行有意義地編輯,在段落中和成片前,也隻能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難以展現自身的光彩。隻有對它們進行切割、磨洗、造型、鑲嵌,才能展現出其天生麗質。所以說:編輯決不隻是重造,而是一種創造。
從剪輯的角度講,電視片的構成因素有三:畫麵、運動、鏡頭的連接。其中,畫麵是電視片構成的最基本的因素,它是視覺信息的載體;運動是電視片構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沒有運動也就沒有電視片可言;畫麵的連接即剪接,是影片構成的另一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畫麵的選擇是後期剪輯的第一步,在這裏,畫麵的選取並不是簡單地從幾條素材中選出最好的一條,而是在所有的鏡頭中選出既有充分美感,又具有代表性的鏡頭來表現主題,達到我們所追求的意境,一般性的畫麵連貫流暢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利用景物、色彩、動作,以及不同的鏡頭彼此之間存在著的內在的關聯,依據人們的視覺規律和心理特征將這些鏡頭被有機地組接在一起。
記得有一位剪接師說過:剪接工作往往不是靠規則而是靠感覺。所以我在剪接過程中非常注意屏幕的形象感和效果感,加上由於在前期參加了節目的攝製工作,熟悉了解說詞,在剪輯前又反複審看了素材,因此在剪接畫麵時已對動作剪接點、情緒剪接點、節奏剪接點和聲音剪接點做到了心中有數。
非編係統集視/音頻編輯、特技、字幕、調音台等諸多功能於一體,不僅克服了錄像機多代合成時圖像質量下降的缺陷,而且素材可以隨意移動和修改。由於非編係統的使用,保證了所拍攝的視頻素材的信號在編輯過程中不損失,也大大減輕了編輯人員的勞動強度,並使許多在線性編輯係統中無法實現的想法成為可能。
1.素材量化采集
通過視音頻板卡將錄像帶上的視音頻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存儲在高速硬盤上。
2.素材編輯
分為素材編排製作和素材出入點設定兩步。
(1)一般的非編係統都有2個基本的視頻軌、一個FX轉場軌、若幹個合成軌和若幹個音頻軌。其中2個基本的視頻軌就相當於線性編輯中的2台放機,2個視頻軌上的視頻片段重疊的地方可以通過FX軌來完成傳統編輯中由特技機完成的轉場。
選擇最有表現力的畫麵,按照思維和形象兩方麵的邏輯順序進行編輯。在段落中,選取的每一個畫麵都要從內容的要求出發,切忌包羅萬象。總之,在剪輯過程中牢記既要突出主體,又要有表現陪體;既有環境氣氛的渲染,又有局部感情的描繪;既要有整個環境(全景),又要有局部細節(近景、特寫),要善於選擇細節畫麵(如表情、動作、特定意義的景物、同期聲等),充分表現具體的內容和烘托感情,通過主體的畫麵處理、因果關係、呼應關係、遮擋鏡頭以及聲音來作為劃分段落的過渡因素。
(2)素材出入點的設定通常稱之為“打點”。主要在剪輯素材長短時使用。
3.轉場
轉場在傳統編輯中由特技機來完成。一般有三大類:淡入淡出、疊化和劃變。
4.硬件特效和軟件特效
畫中畫、色鍵摳像、DVE、劃像轉場以及改變色調。隻不過硬件特效是通過板卡實時生成,而軟件特效是通過軟件實現(需要渲染生成)。
由於拍攝《顯陵》的特殊性:它需要得到真實的再現,考慮到運用特技人為的痕跡較重,特技過多的運用會影響專題片的真實自然,也許在申報過程中反而會弄巧成拙。所以,我們在製作節目時並不靠花裏胡哨的轉場特效吸引觀眾,而是努力通過鏡頭以及鏡頭之間的蒙太奇藝術效果來震撼觀眾。有時,為了增強畫麵的衝擊力或為了渲染情緒,我們常常探索著對個別的鏡頭進行特殊的組接或進行特殊處理,使一些原本在編導和主創人員頭腦中的構想變成了現實,進而又刺激創作人員產生出更優秀的創意,進一步改變對畫麵的處理,產生更優秀的畫麵組合;正是在這反複不斷的推敲與變化中,實現了節目效果質的飛躍。
5.視頻合成
在節目的剪輯過程中,為了介紹明顯陵與其他明清帝陵的不同之處,我們除翻拍了部分圖片資料外,還采用了以前在北京十三陵拍的一些鏡頭;由於素材帶的不同和拍攝的時間、場合及拍攝設備的不同,使得在素材帶上存在色彩基調的差異,造成了片子的色彩出現了誤差,因此我在非編係統中通過對素材各項參數的調整來進行色彩的校正,以彌補原始素材在拍攝時的缺陷,現在看來效果還比較滿意。
經過反複仔細的剪輯,一部表現明顯陵的風光片的視頻部分完成了。在片中,無論是漢白玉石雕還是磚石結構的門樓,無論是莊嚴的明樓還是彎彎的九曲河,都顯得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宛如一幅用巨筆著墨的山水畫。
6.音頻和字幕
在實際工作中,製造出優美動聽的聲音效果常常比畫麵的拍攝處理或後期加工更有難度。所以,根據我們現有的設備條件,在開始拍攝時我們就合理分配了攝像機的兩個錄音軌道,將其中一個音軌外接魚杆話筒,專用於現場同期聲的采集,這樣,就保證了在後期的音頻編輯過程中有良好的現場同期聲,也保證了音樂編輯所需的音軌。
電視是一種視聽藝術,理想的效果是聲音、畫麵的有機結合,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顯陵》的編輯過程中,我們根據主題的需要,將畫麵和同期聲進行優化組合和藝術處理,並根據節目的要求利用調音台加配了古曲,力爭做到音畫和諧統一、力求完善和升華主題思想、豐富畫麵的信息、擴展思維的空間,增強片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因為《顯陵》主要用於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所以在字幕的處理過程中,我們除了必要的中英文名稱注解外,基本上不出現其他字幕,這樣,也使片子的畫麵顯得更幹淨、流暢。
7.輸出
在製作完視頻、音頻以及字幕以後,節目的製作過程也就到了尾聲了。隨後我們將一次性輸出成品(即將剪輯好的節目從非線性編輯係統的硬盤中下載到磁帶上,製作成第二版錄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