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 拿穩攝影機... 3
二、 固定鏡頭... 3
三、 手動功能的運用... 3
(一) 手動亮度調整功能... 4
(二) 手動焦距調整功能... 4
四、 如何運用變焦鏡頭... 4
五、 攝影機動態拍攝的技巧... 5
第二章 攝像的第一要素... 5
六、 手持攝像機拍攝對姿勢的要求... 5
七、 腳架的使用... 6
八、 眼睛的取景方式... 7
九、 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7
第三章 拍攝畫麵的構圖... 8
十、 攝像構圖的一般規則... 8
十一、 人物的攝像構圖... 9
十二、 攝像構圖中應注意的問題... 10
(一) 忌麵麵俱到、淡化主題。... 10
(二) 忌死搬硬套、教條主義。... 10
第四章 拍攝角度技巧... 10
十三、 不同的角度拍攝出不同的內涵... 11
(一) 平方向拍攝... 11
(二) 由下往上拍攝... 11
(三) 從上往下拍攝... 12
(四) 人物視角的拍攝... 12
第五章 搖擺的技巧... 13
十四、 上下搖攝與左右搖攝... 13
(一) 上下搖攝... 13
(二) 左右搖攝... 14
(三) 運鏡要平穩... 15
(四) 恰當的搖攝速度... 15
(五) 把鏡頭拉近搖攝會更有效果... 15
第一章 攝像機拍攝技巧入門
一、拿穩攝影機
最好是用兩隻手來把持攝影機,這絕對比單手要穩,或利用身邊可支撐的物品或準備攝影機腳架,無論如何就是盡量減輕畫麵的晃動,最忌諱邊走邊拍的方式,這也是最多人犯的毛病。這種拍攝方式是針對特殊情況下才運用的,千萬記住畫麵的穩定是動態攝影的第一要件。
二、固定鏡頭
簡單的說就是鏡頭對準目標後,做固定點的拍攝,而不做鏡頭的推近拉遠動作或上下左右的掃攝,設定好畫麵的大小後開機錄像。平常拍攝時以固定鏡頭為主,不需要做太多變焦動作,以免影響畫麵穩定性,畫麵的變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對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變化,簡單的說,就是拍攝全景時攝影機靠後一點,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時,攝影機就往前靠一點,位置的變換如側麵,高處,低處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現的效果也就不同,畫麵也會更豐富,如果因為場地的因素無法靠近,當然也可以用變焦鏡頭將畫麵調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記不要固定站在一個定點上,利用變焦鏡頭推近拉遠的不停拍攝,這是許多V8族常犯的毛病。拍攝時多用固定鏡頭,可增加畫麵的穩定性,一個畫麵一個畫麵的拍攝,以大小不同的畫麵銜接,少用讓畫麵忽大忽小的變焦拍攝,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則長距離的推近拉遠,一定會造成畫麵的抖動。如果能掌握以上幾個原則,保證你的作品會更具可看性。那麼變焦鏡頭在拍攝時不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嗎?這倒也不是,隻是運用的技巧及時機是否恰當。
三、手動功能的運用
由於各機種設計不同,因此可手動的項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僅就常用的亮度及焦距使用的技巧說明一下。
(一)手動亮度調整功能
首先就手動亮度調整功能說明,拍攝逆光及夜景時,如果以全自動模式拍攝,前者必定是主體或人物全黑則背景光亮,後者卻是黑暗中燈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討原理,針對以上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時按下逆光補正功能鍵,如果沒有這個功能,那就將全自動模式切換到手動模式,找到亮度調整鍵進行畫麵亮度的調整,逆光時將亮度調亮,夜景時則調暗,一般都會將數據以數字或圖型顯示在觀景器上或是液晶螢幕上,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直接看著觀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畫麵調整到適當的亮度。所以當你在購買攝錄像機時,一定要請店家指導你如何使用這項功能。
(二)手動焦距調整功能
平常一般的拍攝情況,大都是采用自動對焦,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隔著鐵絲網,玻璃,與目標之間有人物移動等。往往會讓畫麵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為自動對焦的情形下攝影機依據前方物體反射回來的訊號判斷距離然後調整焦距,所以才會發生上述的情形,所以隻要將自動對焦切到手動,將焦距鎖定在固定位置(由於各廠牌顯示及調整的方式有所不同,請參照說明書),焦距就不會變來變去了。
四、如何運用變焦鏡頭
攝錄像機和照相機同樣具有變焦鏡頭,但是最大不同點就是,攝影機可以在拍攝的同時做變焦的動作,改變畫麵大小的取景。例如想拍攝遠處某個目標,你可以利用變焦鏡頭推近來取景,當推到你想要的畫麵大小時,才按下錄像鍵,攝取你想要的畫麵。就像固定鏡頭拍攝的方式一樣。那麼拍攝的同時做變焦的動作什麼時機來運用才恰當呢?當你要表達某件物品或人物的位置時,例如: 特寫一個燭光約3秒,然後慢慢的將鏡頭拉遠,畫麵漸漸出現原來是一個插滿蠟燭的蛋糕。這個動作讓畫麵更為生動有趣。不需要旁白及說明,你可由畫麵的變化看出,拍攝者所要表答的內容及含意,這就是所謂的“鏡頭語言”。如果反之以推近的變焦拍攝,用意在說明特定的目標或人物,例如: 畫麵開始是一群小孩在表演舞蹈的全景,幾秒鍾後畫麵漸漸推近到其中一個小孩的半身景,然後鏡頭就跟著他。這種拍法就像在告訴你,這個小孩就是我兒子,用意在引導觀看者你在拍什麼。以上這兩種常用的拍法各有意義,運用的恰當,則具有畫龍點睛之功效。反之則不知所雲,漫無目標的像一隻無頭蒼蠅,鏡頭到處亂飛。濫用變焦鏡頭,畫麵忽近忽遠重複的拍攝,這是目前許多V8族常犯的禁忌,記得推近或拉遠的拍攝動作,每做一次後就暫停,換另外一個角度或畫麵後,再開機拍攝。從現在開始改變拍攝方式試試看,享受拍攝的樂趣,欣賞拍攝的成果。
五、攝影機動態拍攝的技巧
相信各位常常會碰到一個畫麵無法將景物的全景拍攝進來,這時候大家一定是將攝影機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掃攝,這也是攝影機的優點之一,但是有許多人在做這個動作時,畫麵常常搖來搖去或是忽快忽慢,總之看起來非常不順暢。這些問題主要發生在身體轉動方式不對,或是轉動角度太大,還有就是猶豫不決,沒有一氣嗬成。
正確的做法是以腰部為分界點,下半身不動上半身移動。就像你要過馬路時左右觀望是否有來車,隻有頭在左右轉動肩膀以下是不動的道理。例如你要拍的景物,需要從甲點掃攝到乙點,首先將身體麵向乙點後下半身不動,然後轉動上半身麵向甲點,此時攝影機是對著甲點的方向,接著按下錄像鍵先原地不動錄5秒鍾,然後慢慢掃攝回到乙點,到了定位時不動繼續錄5秒後關機。
許多人會問到,掃攝的速度到底要多快呢?其實並無一定的準則,配合你所要掃攝的範圍內景物的豐富程度而定。如果拍攝的是靜態的景物,則速度可稍快一點,但要以看得清楚內容為原則。如果是取景內容是動態的物體及內容相當豐富,則速度可稍慢一點。
以上提供這些方式僅僅是拍攝時的參考,最重要是要實際的練習及體會。另外記住先決定要拍攝什麼才開機拍攝,而不是開著攝影機到處找目標。
第二章 攝像的第一要素
畫麵的穩定是攝像機攝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畫麵的穩定是攝像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管是推、拉、搖、移、俯、仰、變焦等拍攝,總是要圍繞著怎樣維持畫麵的穩定展開工作。而影響畫麵穩定的主要因素來自於拍攝者的持機穩定。掌握正確的持機方法是每個攝像者必備的基本功,有了過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拍攝時操作的得心應手,拍攝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來。
六、手持攝像機拍攝對姿勢的要求
影響畫麵穩定的主要因素來自於拍攝者的持機穩定。掌握正確的持機方法是每個攝像者必備的基本功,有了過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攝錄時操作的得心應手,拍攝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來。
在站立拍攝時,用雙手緊緊地托住攝像機,肩膀要放鬆,右肘緊靠體側,將攝像機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點的位置。左手托住攝錄像機,幫助穩住攝錄機,采用舒適又穩定的姿勢,確保攝錄機穩定不動。雙腿要自然分立,約與肩同寬,腳尖稍微向外分開,站穩,保持身體平衡。
采用跪姿拍攝時,左膝著地,右肘頂在右腿膝蓋部位,左手同樣要扶住攝錄機,可以獲得最佳的穩定性。在拍攝現場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樹幹、牆壁等等固定物來支撐、穩定身體和機器。姿勢正確不但有利於操縱機器,也可避免因長時間拍攝而過累。
持機的穩定性與機器的重量成正比。現在的DV機日趨小型化,巴掌大小的機器比比皆是,用一隻手就能輕鬆托起。就是因為它的小巧就有很多人簡化了持機的要領。殊不知機器越小就越不利於持機穩定,越是“掌中寶”受攝影者的影響越大,穩定性更為突出。在使用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即使在操作這樣巴掌大的小型攝錄像機時也一定要用雙手支持,要知道機器越小越不利於穩定,越是這樣嬌小的機器越容易震動。
依靠身體的支撐保持機器穩定,對多數人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正確掌握持機要領,多多練習。
七、腳架的使用
保持持機的穩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攝錄像機三腳架,用帶雲台的三腳架來支撐攝像機效果最好,不但會有效的防止機器的抖動,保持畫麵的清晰穩定、無重影,而且在上下移攝與左右搖攝時也會運行平滑、過度自然。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利用控製攝像機的遙控器和控製雲台的遙控器來完成拍攝的全部過程。
在固定場合長時間拍攝一定要使用三腳架,比如拍攝婚禮儀式、生日party、廣場音樂會等,不然那將是個苦差事,把你累趴了也不會拍出好的帶子來。三腳架一定要選用堅固的,把它放在穩固、平坦的表麵上,盡量遠離地震源(如有汽車跑的公路、振動的機械)。如果有風,可以在三角架上加佩重物以加大三腳架的穩定性,比如背包、石塊等。
支撐攝像機的常用設備還有獨腳架、胸架等,它們更簡單、輕巧、攜帶方便,山上、石上都可以用,對那些經常出去拍攝的人士來說那可是一個好東東。
八、眼睛的取景方式
許多人受攝影的影響,在拍攝時隻睜右眼以取景,這樣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攝影與攝像不同,攝影抓住的隻是瞬間,而攝像我們應采用雙眼掃描的方式,用右眼緊貼在尋像器的目鏡護眼罩上取景的同時,左眼負責縱觀全局,留意拍攝目標的動向及周圍所發生的一切,隨時調整拍攝方式,避免因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毀了自己的作品,譬如結婚攝像時亂竄的小孩往你身上撞啦,馬路攝像時要躲避車輛啦;也避免因為自己的“專一”而漏掉了周圍其他精彩的鏡頭,一切變化盡在掌握中。
現在的攝像機都帶有液晶顯示屏,因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並且色彩好,使得許多人拋棄了取景器喜歡上了液晶屏。因為現在的攝像機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晚上和室內還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實在是差強人意。解決方法是:右手持機,左手掌五指並攏,成圓弧狀扶住液晶屏的左邊沿並罩在其上方,擋住左方和上方射進來的光線,這樣看起了就好多了。但是還是要提醒您一句,一定是要用雙眼取景,可不要遺漏精彩鏡頭的喲!
用手遮擋光線,如果再戴上一頂長簷帽,效果會更好。
九、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如果你的攝像機具有圖像穩定功能,在手持機器拍攝時打開此功能,這樣會有助於改善其圖像的不穩定。但是你要知道這種抑製作用使有限度的,並非萬能。輕微的抖動還能奏效,幅度稍微一大,他就無能為力了。而且對色彩平淡、亮度暗弱的主體或主體在快速移動的情況下,畫麵穩定效果並不明顯。如果是以電子式補償,還會犧牲一些畫質。如果在上下移攝與左右搖攝時請務必解除此功能。
在拍攝時要多多運用廣角鏡頭,將變焦鏡頭調到廣角(W)的位置進行拍攝。如果將鏡頭調到最大倍數的變焦位置(T)時,隻要稍微有一點顫抖都會使鏡頭產生相當大的晃動,為此需要特別留意。在拍攝過程中需要按動某些功能鍵或手動變焦時,不要用力過猛,以免牽動鏡頭引起晃動。
有些人喜歡單手持機邊走邊拍,看上去蠻瀟灑。哎,真不知這位朋友拿回去欣賞自己的大作時會不會看得腦袋痛!拍攝時應盡量避免邊走邊拍,除非實在需要。大多數非專業攝像者在采這種方式往往拍攝不到好處:放像時畫麵抖動很厲害,讓人看得頭昏眼花。
要知道,觀看者對抖動的畫麵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誰也不願享受暈船般的感覺,即使您講述的故事有多麼精彩,畫麵多麼絢麗,而鏡頭卻總是搖搖晃晃像醉八仙,視頻的可視性就會大大降低。所以畫麵要盡可能拍得穩,除非你有這樣做的正當理由,否則就不要去嚐試這種所謂的“另類”表現手法。
當然有時候也需要這樣的效果,譬如要表現出車的顛簸、船的搖晃、行人的擁擠……表現好了會有很強的臨場感。但一定要注意做的有板有眼有分寸,不要過量,不要讓人看出破綻。
總之一句話,穩定高於一切,凡是有利於圖像穩定的東西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持機方式就是好的攝像作品的開始。
第三章 拍攝畫麵的構圖
十、保持畫麵的構圖平衡
在每次按下錄像鍵之前,我們都要環視四周的環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攝的畫麵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這就是在構圖。攝像的構圖規則跟靜態攝影的構圖規則十分類似,不但要注意主角的位置,而且還要研究整個畫麵的配置,保持畫麵的平衡性和畫麵中各物體要素之間的內在聯係,調整構圖對象之間的相對位置及大小,並確定各自在畫麵中的布局地位。
一幅完美的構圖,起碼應該做到下麵幾點:
1、畫麵整潔、流暢,避免雜亂的背景。雜亂的背景會分散觀看這的注意力,降低可視度,弱化主體的地位。拍攝前應該剔除畫麵中礙眼的雜物,或者換一個角度去拍攝,避免不相幹的背景出現在畫麵上。
2、色彩平衡性良好,畫麵要有較強的層次感,確保主體能夠從全部背景中突顯出來。如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攝。
十一、攝像構圖的一般規則
在拍攝前保持攝錄機處於水平位置,這樣拍攝出來的影像不會歪斜,你可以以建築物、電線杆等與地麵平行或垂直的物體為參照物,盡量讓畫麵在觀景器內保持平衡。
要盡可能接近目標,這樣才會保證不會有不相關的背景出現在畫麵上,但你也必須在主角四周預留一些空間.以防主角突然移動。要保證攝錄像機與被拍攝的主角人物之間不會有人或有其他物體在移動。不要讓一些不相幹的人物一半在畫麵中,一半在畫麵外。如果你拍攝的是你無法控製的活動,那麼,你不可能確保所有構圖都很完美: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攝主角安排在畫麵中的正確位置。同時把整個場景掃描一遍,把不要的景物排除在外。
構圖時還要注意:運動中的物體不管多小都比靜止的物體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此,注意不要讓不必要的會分散觀眾注意力的運動中的物體出現在畫麵背景上。此外,一些搶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別是紅色、鮮黃色和深藍色尤其會吸引眼睛的注意,畫麵中要避免出現跟主角沒有關係但卻會搶眼的色彩。
左圖:不平衡的構圖。拍攝距離太遠,背景太雜、太多、太亂,主要人物不能很好的突現出來。
很多專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構圖原則。攝像實踐表明,讓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於畫麵1/3處——而不是在正中央,這樣的畫麵比較符合人的視覺審美習慣,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畫麵要有美感得多。一個完整畫麵被兩根垂直和兩根水平方向上的線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線與水平線交會的4個點,這就是畫麵中最能討好視覺的部分,可以把這個位置作為主體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
人物位於畫麵中的三分之一處,麵部正好處在左上角的兩線的交點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構圖原則的。並且背景也不雜亂,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來。
十二、人物的攝像構圖
當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與畫麵垂直時,他們麵對或前進方向的前麵要留下的空間——“前視空間”,多過他們後麵的空間——“多餘空間” ,應該將“多餘空間”減少到最低程度。
比較左麵兩幅圖像,第一幅為不平衡的構圖。圖中小姐身後多餘的空間多於前進方向的空間,看起來不舒服。第二幅為平衡的構圖,是合理的。
拍攝人物時,不要給所拍的人物頭頂留太多的空間。否則就會造成構圖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畫麵中人物身高不及畫麵的三分之一,觀眾就得集中目力仔細辨認,時間稍長就會感到乏味。記得應該把人物眼睛維持在畫麵上方1/3的高度,如果麵孔在這個高度以下,這個人看起來好像掉落在電視屏幕裏。
比較左麵兩幅圖像,第一幅為不平衡的畫麵,頭頂的空間過大。第二副為平衡的構圖,看起來舒服多了。
進行人物的構圖時還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級的構圖錯誤:譬如電線杆突出在畫麵人物的頭頂上、建築物的水平麵與畫麵人物的脖子等高、電線橫在脖子上等等。
關於裁身點。拍攝畫麵一般有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表現手法。如果你以遠景拍攝,人的全身都會出現在畫麵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寫手法去拍攝,這樣就需要把被拍攝者的身體從下往上依次遞增的從畫麵上裁掉一部分。那麼請注意不要把人的膝蓋、腰部和頸部作為裁身點,在這三點上裁出來的畫麵讓人看起來是很別扭的。除非你進行的是臉部或身體某部位的特寫,最好的裁身點應是腋下、腰部下麵一點,膝蓋上去一點。
十三、攝像構圖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忌麵麵俱到、淡化主題。
新手在攝像中容易出現的一個錯誤就是:喜歡用遠景,將過多的背景放在畫麵中,導致主次不分。看到眼裏的花花草草就愛不釋手,恨不得都拍攝進來,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體人物倒成了花草的點綴,看上去像一個風景片。拍攝錄像片應該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寫鏡頭,把主角突出出來,人物豐富的表情才會清晰可見。
(二)忌死搬硬套、教條主義。
我們應當熟悉規則、學會運用規則,活學活用,順勢而為,切不可盲目聽從一般的陳規舊套。如果我們隻知道刻板地去運用“規則”,那麼我們的作品就會顯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
攝像也是一種藝術創作,而藝術是有規則但更無規則的。所謂的構圖規則,隻是攝像創作的基礎套餐,並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畫畫一樣,好的作品是脫胎於規則但不拘泥於規則的。攝像構圖的最後一條規則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規、打破一切束縛、反對一切戒條,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
第四章 拍攝角度技巧
十四、不同的角度拍攝出不同的內涵
在大多數情況下,拍攝錄影帶要以平攝為主。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攝,就會使觀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爾變換一下拍攝的角度,就會使影片增色不少。
拍攝角度大致分為三種:平攝(水平方向拍攝)、仰攝(由下往上拍攝)、俯攝(由上往下拍攝)。
(一)平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麵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麵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
如果被拍攝的主角的高度根攝像者的身高相當,那麼攝像者的身體站直,把攝錄像機放在胸部到頭部之間的高度拍攝,是最正確的做法,也是握著錄像機最舒適的位置。
如果拍攝高於或低於這個高度的人或物,那麼,攝像者就應該根據人或物的高度隨時調整攝像機高度和身體姿勢。譬如拍攝坐在沙發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時,就應該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攝,使攝像機與被攝者始終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二)由下往上拍攝
不同的角度拍攝的畫麵傳達的信息不同。同一種事物,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
拍攝人物的近距離特寫畫麵時,拍攝角度的不同,可以替這些人物的神情帶來重大的變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攝,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會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現出來。如果把攝像機架得夠低,鏡頭更為朝上,會使此人更具威懾力,甚至主角人物說的話也會增加分量。觀眾看到這樣的畫麵,就會有壓迫感,特別是近距離鏡頭,表現地尤為強烈,人物再稍微低頭,甚至有些威脅感。
在采用由下往上拍攝時要注意,這種角度所拍出來的效果通常並不理想,因為麵部表情會太過於誇張,時常會出現明顯的變形,在不合適的場合使用這種視角可能會扭曲醜化主體。這種效果切記不要濫用,偶爾的運用,可以渲染氣氛,增強影片的視覺效果;如果運用過多過濫,效果會適得其反。但有時拍攝者就是利用這種變形誇張手法,從而達到不凡的視覺效果。
(三)從上往下拍攝
攝像機所處的位置高於被攝體,鏡頭偏向下方拍攝。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遠畫麵,用來顯示某個場景。可以用於拍攝大場麵,如街景、球賽等。以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畫麵的層次感、縱深感。
如果從較高的地方向下俯攝,就可以完整地展現從近景到遠景的所有畫麵,給人以遼闊寬廣的感覺。采用高機位,大俯視角度拍攝就可以增加畫麵的立體感,有時可以使畫麵中的主體具有戲劇化。
同仰攝的效果相反,從高角度拍攝人物特寫,會削弱人物的氣勢,使觀眾對畫麵中的人物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畫麵中的人物看起來會顯得矮一點,也會看起來比實際更胖。
如果從比被攝人物的視線略高一點上方拍攝進行近距離特寫,有時會帶點藐視的味道,這一點要注意;如果你從上方角度拍攝,並在畫麵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間,這個人物就會顯得孤單。
(四) 物視角的拍攝
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如:一個站著的大人觀看小孩,就應把攝像機架在頭部的高度對準小孩俯攝,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樣,小孩仰視大人就要降低攝像機高度去仰攝。
再如,一個正蹲在地上幹活的人,要表現他看來到他麵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應降低高度(與蹲著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攝來人的腳部,然後再慢慢向上移動鏡頭進行仰攝,最後到達臉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攝,這樣才符合常理。
直接向下俯視的畫麵通常被用來顯示某人向下看的視角。用遠攝或廣角的拍攝方式從高處以高角度進行拍攝,可以增加片中觀看者與下麵場景的距離。
第五章 搖擺的技巧
十五、上下搖攝與左右搖攝
拍攝工作中,搖鏡頭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當拍攝的場景過於宏大,如果用廣角鏡頭不能把整個畫麵完全拍攝下來,那麼就應該使用“搖攝”的拍攝方式。
搖攝分上下搖攝和左右搖攝,就是攝像機的位置不變,依靠變動攝像的角度去拍攝。搖攝的拍攝方法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常被用到:第一種情況就是當拍攝一個大場麵或一幅風景畫時,這種情況往往用在你所拍攝的故事片段的開始,就像一段開場白,以次來介紹事件所發生的地點以及主角人物所處的位置和環境;第二種情況就是用來追蹤一個移動中的目標,比如,一個正在高台跳水的運動員、樓上掉下來的東西或者是一輛奔跑的汽車等。
(一)上下搖攝
用這種拍攝方法可以追蹤拍攝上下移動的目標。如運動員的跳水動作,從運動員站在高台準備跳時作為起幅,把鏡頭推近,鎖定目標,從起跳到入水,鏡頭隨運動員的下落而同步下移。這樣的場麵最好使用近鏡頭去拍攝,如果運鏡恰當,短短幾秒,一氣嗬成,視覺衝擊力很強。但是拍攝這樣的目標是有難度的,關鍵是搖拍的速度不好掌握,移動構圖有難度。拍攝一定要多演習幾遍,除非你是“老鳥”,一般不要采用太近的鏡頭去拍攝。
用上下搖攝的方法還常常用來顯示一些高得無法用一個整畫麵完整表現的景物,或是要表現某一景物的高大雄偉。高縱的建築物是上下搖攝的最好目標。站在一座高樓大廈前,先用平攝的方法拍攝樓的底座,再由下往上慢慢移動鏡頭直至高樓的頂端—小小的一組鏡頭把整座樓的景觀納入視線,使得高樓更顯雄偉壯觀。
(二)左右搖攝
以橫向圓弧路線搖動攝像機,可以很好的拍攝寬廣的全景或者是左右移動中的目標。
左右搖攝的方法是:首先將身體麵對搖鏡頭的終止方向上,使攝像機穩定,朝向搖攝的最後一點,然後身體轉向搖鏡頭的開始方向並開始拍攝。身體慢慢地、均勻地向終止方向轉動,直到完成整個搖攝過程。
以手持機搖攝時,身體一般不需要轉動90°,如超過90°,人就會覺得不舒服,會對畫麵穩定不利。跟上下搖攝一樣,用這種搖攝的方法來追蹤拍攝左右移動的目標的關鍵是要掌握好搖鏡頭的速度,要跟拍攝目標的移動速度保持同步。
例如,我們拍攝一輛自左至右行使的汽車。首先我們要規劃好汽車行駛的路線以及搖攝的起始和終止點;然後拿好攝像機身體朝向終止點站穩,逆時針轉動上身至起始點等待目標的出現;目標一旦進入畫麵就開始拍攝,並隨著汽車的移動而向右勻速轉動上身。鏡頭始終對準行駛的汽車直到搖攝終止點,中間不能停頓。搖攝時要注意構圖平衡,目標的行走空間要大於其多餘空間。要想結束拍攝,可停止搖動追蹤目標,鏡頭不動停止兩三秒鍾,讓目標慢慢從畫麵上消失。
拍攝這樣一組鏡頭要提前策劃,在拍攝前要有一個準備的過程。要準備好姿勢,等目標出現,而不能等目標進入要搖攝起始點了才抓起機器就拍,這樣匆忙拉拴,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說必須打一個提前量。
(三)運鏡要平穩
進行搖攝時,一定要平穩的移動攝像機的鏡頭。最好使用三腳架,這樣有利於拍攝出穩定的畫麵。如果用手持機,其基本姿勢是:首先將兩腳分開約50公分站立,腳尖稍微朝外成八字型,再搖動腰部(注意不是頭部,更不是膝部)。這樣可以使得搖攝的動作進行的更為平穩。
不管是上下搖攝還是左右搖攝,動作應該做得平穩滑順,畫麵流暢,中間無停頓,更不能忽快忽慢。要注意不要過分移動鏡頭,也不要在沒有需要的情況下移動鏡頭。搖攝的起點和終點一定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技巧運用得有分有寸。也要避免搖來搖去,像澆花。搖攝過去就不要再搖攝回來,隻能做一次左右或上下的全景拍攝。
(四)恰當的搖攝速度
搖攝的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根據以往的經驗,用搖攝的方法拍攝一組鏡頭約10秒左右為宜,過短播放時畫麵看起來像在飛,過長看是又會覺得拖泥帶水。
一組搖攝的鏡頭應該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要在起幅和落幅的畫麵上要穩定停留一段時間,一般來說三秒左右就夠了,這樣的鏡頭讓人看起來穩定自然,這—點很重要。落幅無停留,搖鏡頭將會給人沒有結束和不完整的感覺。
當然根據藝術的需要進行不同的處理也是常見的:如果想讓畫麵增添一些緊張的氣氛,就可稍微加快一點移拍的速度,這樣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的畫麵,我們在好萊塢的驚險影片裏常常看到。
(五)把鏡頭拉近搖攝會更有效果
有些人認為,左右搖攝時應該將變焦鏡頭調到最廣角(W)的位置進行拍攝。其實很多時候,把鏡頭稍微拉近,用中鏡頭甚至近鏡頭去拍攝效果會更好,使拍攝下來的畫麵更加生動有趣、更富有臨場感。
第六章 對焦技術
十六、攝像機的自動聚焦機構
在動態圖像的拍攝過程中,攝像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是經常變動的,因此常常會超出景深範圍而導致圖像模糊。為了使圖像保持清晰,就必須不斷改變鏡頭的焦點位置,使圖像始終保持清晰。這種調節焦點位置的過程稱為聚焦或對焦。
攝像鏡頭的前端專門設有一組聚焦鏡片,包括外側與內側兩個透鏡,通過改變聚焦組鏡片的位置即可達到調焦的目的。目前攝像機鏡頭的自動聚焦方式很多,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主動式聚焦,包括紅外線方式和超聲波方式;另一類為被動式聚焦,較有代表性的有佳能自己研製開發的“固態三角測量”係統(SST,Solid State Triangulation)和新近流行的TTL方式。
通常家用攝像機采用的是主動式聚焦,其原理就是當鏡頭對準目標時,由裝置在攝像機鏡頭內下方的一組發射器,發出紅外線或超聲波,經被攝物體反射回來後,再由攝像機的紅外線傳感器或超聲波傳感器接收下來,從而測定出距離,根據測定的距離驅動攝像機的聚焦裝置聚實焦點。其優點是不受光線條件的影響,能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工作。但不能透過玻璃進行工作,對吸收紅外線或超聲波的物體、遠距離的物體也不能正常工作。
而專業攝像機多采用被動式聚焦。SST方式的原理是:來自被攝體的光線分別經過固定反光鏡和可動反光鏡後,再反射到兩個透鏡及一個三角棱鏡,分別照射在檢測傳感器上,使之變換成電信號。再由微電腦處理器對所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計算出與被攝物體之同的距離,控製鏡頭的聚焦電動機進行聚焦工作。TTL方式的結構相對簡單:直接從攝像鏡頭後麵的CCD傳感器取出視頻信號,再經微機處理,根據這些返回的數據來調整透鏡的自動對焦機構。有遠距離聚焦正確,對焦沒有視差等優點,不足之處是當光線太暗和被攝體反差低時不能正常工作。
十七、攝像聚焦操作
通常情況下,保證拍攝畫麵的清晰是攝像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聚焦調節是保證圖像清晰度最重要的一環,攝像機聚焦的過程就是對圖像清晰度調節的過程。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般都是將變焦距鏡頭推到廣角位置(W)再進行聚焦,因這時景深範圍大,可以很容易地將焦點聚實。我們通過取景器觀察圖像的清晰度情況,直到滿意為止。聚實焦點之後,再推拉變焦拉杆將鏡頭調整到所希望的構圖景別上,焦點在變焦過程中不會變化。而采用攝遠位置(T),對焦較為困難。特別是在近距離拍攝時,一定要將鏡頭調節為焦距最大的位置。
目前所有的攝像機,都具有自動聚焦功能,稍高級一點的也加上了手動聚焦功能。在自動狀態下基本能滿足大多數環境下的拍攝,除非你是一個經驗老道的攝像師,否則還是先依靠攝像機自動係統為好。
但是,我們知道自動聚焦係統並不是萬能的,各種方式的自動聚焦都有各自的特點,同時也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許多情況下還需要靠手動來聚焦。例如下圖當主要的被拍攝物偏離畫麵中心處於畫麵邊緣時,使用手動聚焦的方法是:先將自動聚焦切到手動,對準被拍攝物使其位於畫麵的中央,並調節清晰度到最佳,再利用鎖定功能將焦距鎖定在固定位置,再重新構圖,回到原始位置。
自動聚焦係統受被攝體亮度的影響很大。光線充足時,自動光圈縮小,景深變深,對焦範圍變寬,對焦容易。這種情況下,被拍攝體移動或進行移攝、搖攝時,不會出現焦點不實現象;而在拍攝照明暗的被攝體時,由於鏡頭光圈大開,景深變淺,聚焦會困難。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增加被攝體的照度。
十八、自動聚焦的問題
攝像機的自動焦點裝置一般是以畫麵中央為調焦基準的。隻有畫麵中央很小範圍是自動焦點的檢測範圍,這一小範圍內的物體的焦點能夠自動聚實,也就是說如果被攝物體不在畫麵中央這一範圍內,自動聚焦就會出現偏差。另外,自動聚焦係統受光線、亮度、被攝物等條件的影響很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會出現聚焦偏差,因此在這些場合最好還是使用手動聚焦比較保險。
自動聚焦係統對於下述目標或在下述拍攝條件下,自動焦點裝置往往會發生錯誤判斷,如果出現自動聚焦困難,需要使用手動聚焦:
遠離畫麵中心的景物無法獲得正確的對焦。這是由於自動聚焦係統是以圖像的中心為準進行調節的。
所拍攝的物體—端離攝像機很近,另一端離得很遠。攝像鏡頭是有一定景深的,對於超出其景深範圍的被拍攝物,攝像機不能聚焦於一個同時位於前景和背景的物體。
拍攝一個位於肮髒、布滿灰塵或水滴的玻璃後麵的物體。這是因為會聚焦於玻璃.而不會聚焦於玻璃後麵的物體。玻璃窗前拍攝請貼緊玻璃拍攝。
拍攝在欄柵、網、成排的樹或柱子後的主體時,自動對焦也難以奏效。
拍攝一個在暗環境中的物體。由於進入鏡頭的光線大大下降,攝像機不能正確聚焦。
拍攝表麵有光澤、光線反射太強或周圍太亮的目標物。由於攝像機聚焦於表麵光滑或高反光物體,被攝目標會模糊不清。
拍攝快速運動物體的對焦較難。由於聚焦鏡頭內部是機械式運動,不可能與快速移動物體保持同步。當係統追蹤拍攝時,會使得景物波動於失焦和準焦兩種狀態。
在移動物體後麵的目標物。自動聚焦係統會把移動物體誤認為是被拍攝目標而進行聚焦。
拍攝反差太弱或無垂直輪廓的目標物。由於攝像機聚焦實現是建立在圖像的垂直線方向的反差物體,如一麵白牆可能會變的模糊不清。
在下雨、下雪或地麵有水時,自動對焦係統可能不能正確聚焦。
如果你的攝像機是以紅外線或超聲波的方式自動聚焦的,當被攝體能吸收紅外線或超聲波時對焦困難;被攝體距離太遠紅外線或超聲波達不到被攝體時對焦困難。
第七章 移動拍攝
前幾次我們講述了數碼攝像的基本技巧,下麵應該是我們進一步學習更高級一些的技巧的時候了。除了推拉、搖攝,電視與電影的拍攝中還經常使用“移攝”的拍攝方法,就是一邊錄像,一邊把攝像機向前後或左右移動。移攝與推拉、搖攝不同,後兩者是拍攝者的位置不變,變化的隻是攝像機的焦距或角度,而前者變化的可能不隻是焦距或角度,拍攝者的位置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十九、運用移動拍攝方法增加劇情的感染力
用“移攝”手法拍攝出來的鏡頭極富臨場感,有著單靠推拉、搖攝不可比擬的視覺效果,運鏡更能貼近拍攝目標,非常適合長鏡頭的拍攝。
在拍攝移動的目標時,我們可以用搖攝或推拉鏡頭的方法也可以用移攝的方法去表現。但拍攝同一個目標,運用的拍攝方法不同,其效果會迥然不同。
在介紹較大的場景時,搖攝有他自己的優點:可以在幾秒內從水平線的這一頭掃攝到另一頭,但大部分畫麵都在相當距離外,細微部分無法拍出來。如果采用移攝法,就可以靠近所欲拍攝的目標;就可以在同-片段中顯示出不同角度的幾個畫麵;就可以拍出移攝無法拍出的細微處。
而對靜止目標的拍攝——例如要拍一組表現走近一座大樓時的情景時,這時使用移攝法向前移動拍攝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這會讓人真正感覺到畫麵在動,其效果比較自然。
雖然變焦鏡頭和這種移攝法有點相似,但要是換個方法:利用變焦鏡頭來拍這個片段,拍出的畫麵就會讓人覺得不真實。利用變焦鏡頭把畫麵拉近,是很不好的權宜做法,因為這無法產生移攝像機前進或後退相同的感覺。
二十、使用輔助設備
一般來說,你應該避免一邊捧著攝像機走路一邊拍攝,因為這可能造成你所拍攝的畫麵很不穩定,但在質量第一的情況下,卻非這樣做不可,使你別無選擇。
移動拍攝所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防止攝像機的晃動。在拍攝移動物體時,最好能有某種帶輪子的支撐物,最專業的做法是使用攝影台車,就是拍攝移攝鏡頭時在地上鋪設簡單的鐵軌:把攝影機裝設在一架裝有輪子的平台上,然後推著這個平台在鐵軌上移動,這種平台就稱作攝影台車。這是目前專業攝像最常用的做法,也是保證攝像質量最有效的做法,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中可以看到。
但是這種平台的造價是昂貴的,對於一般的攝錄機使用者來說是個奢望。平民一點的做法就是使用三腳架台車:就是在三腳架的底部裝上輪子,讓它可以在平坦的地麵活動。在差一點的做法就是利用任何有輪子的東西用來做替代品:包括輪椅、汽車、超市的購物車,隻要車子行駛得很平穩就可以。這樣做雖然以犧牲作品質量為代價的,但如果你的作品隻要不是影視級的,這樣拍攝出來的片子的效果還是能讓人接受的。
二十一、徒步移攝
許多情況下是無法借助器材來移動拍攝,如家庭錄像、新聞采訪、旅遊攝像等,隻能依靠攝像者的步法來維持攝像機的穩定。這就要求攝像師不能像平常那樣隨便走步,而應雙腿曲膝,身體重心下移,躡著腳走。腰部以上要正直,行走時利用腳尖探路,並靠腳補償路麵的高低,減少行進中身體的起伏。腰、腿、腳 三者一定要協調配合好,這樣就可以使機器的移動達到滑行的效果。
按行走路線的不同移攝可分為三種:前後移動拍攝、左右移動拍攝、弧形移動拍攝。
“前後移動”是移攝最基本的步行方式。在拍攝移動的目標時(例如一對緩緩步入新婚殿堂的新人),攝像者應在移動目標的前麵並保持適當的距離,鏡頭對準被拍攝者的正麵。攝像者隨著兩位新人的前進而平穩的向後退步,注意其行走路線一定要與被拍攝者一致。由於是麵對麵的拍攝,被拍攝者的一切表情、動作一覽無餘,便於攝像者捕捉行進中人物麵部的細微之處,有利於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這種情況下,應把特寫鏡頭很好的利用起來。
在使用前後移動的步行方式拍攝時,還有一個應注意的問題就是:拍攝前一定要搞清目標的行走路線,以及路況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如果路麵不平或有障礙物,就應該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以免影響拍攝效果,甚至栽跟頭。
“左右移動拍攝”也就是側步行走拍攝,攝像者與被拍攝的主體的線路平行,這是就需要側步行走去拍攝。這種移攝方式與“前後移動拍攝”不同,在拍攝過程中一般很少采用大特寫鏡頭去刻畫人物的細節,而通常用它強調的是主體行走的路線或周圍環境的變化。
左右移動,顧名思義,腳的行走路線是左右的而不是前後的,因此這種走法與“前後移動”的步伐有很大不同。如果你想向右邊側步行走,首先要兩腿微曲,再把左腳移到右腳前,讓右膝的前端碰到左膝的背部,當左腳碰到地麵時,把身體的重心慢慢移轉到左腳上,然後把右腳向後繞過左腳站穩……依次重複以上的動作,就會完成整個拍攝過程。同理,用同樣的方法也會完成向左邊側步行走的過程。
“弧形移動拍攝”就是把攝像者以圓形或弧形方向移動,而不是直線移動。“弧攝”的步行方式基本與側步行走的步行方式拍攝大致相同,隻是行走路線有區別。弧攝的弧度不宜過大或過小,應該控製在120°-180°之間。在整個片 段中,主要目標都應該維持在畫麵中央。
用這種“弧攝”的方法去繞著一個靜止的景物——如一座噴泉、一座雕像甚至一束花——進行拍攝,要比站在原地拍攝的畫麵生動有趣得多,這樣就可很好的反映出靜止景物的深度和層次。
第八章 攝像常識問答
問:變焦鏡頭的最佳使用方法是什麼?
答:如果你的鏡頭可以手動調焦,那麼就盡量的使用手動調焦,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電源。當你打算放大一個物體時,在你拍攝之前就對該物體放大,設置並鎖定其焦距,然後縮小到開始的位置,這樣做能夠確保整個拍攝過程中被攝主體都在聚焦點中。
問:我應該怎樣使用能夠產生特殊視覺效果的廣角和遠距鏡頭設置呢?
答:廣角鏡頭設置能夠明顯增加場景的景深。使用它能夠使小的場景有被擴大的感覺。因為廣角鏡頭同樣也會明顯增大物體向前或向後的運動速度,所以廣角鏡頭可以用來拍攝動態場麵,比如說追趕、打架等等。遠距鏡頭能夠明顯的減少景深,使用它能夠讓背景物體看起來更大更近,使用它能夠創建出生動的兩維空間攝影作品。
問:我怎樣才能在三角支架上平穩地移動我的攝錄機?
當你搖動鏡頭的時候(水平旋轉攝錄機),將你的腳麵向鏡頭轉動範圍的中間,然後將你的上半身和攝錄機一起朝向轉動的開始位置,起初要慢慢的移動身體和鏡頭,然後加速,在要完成轉動的時候又慢慢的減速拍攝。
問:在我移動的時候怎樣避免畫麵的搖晃?
答:如果可以的話,將取景器離你的眼睛稍微遠一點,在移動的時候,將膝蓋微曲,這樣就有一個緩衝,可以降低因腳步移動產生的晃動,總之你在移動攝錄機的時候就要感覺象是端著一杯咖啡,並且不能讓咖啡灑出來。圖象穩定器此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不過最關鍵的還得看你的手上工夫如何了。
問:我應該在什麼時候使用三角支架?
答:隻要可以的話,你盡量的多使用三角支架,這樣可以使攝錄機的搖擺減少到最小。特別是使用遠距鏡頭拍攝時,三角支架的使用尤顯重要,因為使用遠距鏡頭時即使是極小的晃動都會被放大從而影響畫麵效果。
問:怎樣拍攝到更佳的畫麵?
答:想拍攝到好的圖象有兩點值得借鑒:首先,在頭腦裏可以將屏幕劃分為3個部分,比如說上-中-下這樣的格局,然後將被攝物體根據場景的重要性將其安置在這些假想的格局中;第二點,在前景處使用一些延伸的線形物體,這樣可以增加場景的景深。
問:什麼是VHS/VHS-C?
答:所謂的VHS即為俗稱的“大帶”,使用12mm帶寬的錄像帶。VHS-C為VHS的縮小帶,片長隻有30分及40分兩種,但是EP慢速錄像可達90分及120分,可以使用轉換盒使VHS-C變成VHS標準大帶,普通VHS錄放影機即可播放。因為是12mm帶寬的錄像帶,也有人稱之為V12。
問:什麼是S-VHS/S-VHS-C?
答:S-VHS/S-VHS-C與VHS/VHS-C同為使用12mm帶寬的錄像帶,但水平解像度為400條。
問:什麼是V8?
答:也許是SONY公司廣告太大了,有一段時間很多人把攝影機全部簡稱為V8,電視台專業大型攝影機叫大V8、家用攝影機叫V8、掌上型叫小V8。其實嚴格說起來這樣統稱是對的,所謂V8,全名為Video8簡稱V8,所用的錄像帶為8mm帶寬,同時記錄像像與聲音,水平解像度為270條。
問:什麼是Hi8?
答:Hi8與V8同為使用8mm帶寬的錄像帶,但水平解像度為400線。
問:什麼是D8?
答:D8為SONY公司新一代機種,與Hi8 V8同為使用8mm帶寬的錄像帶,但是以數碼信號來錄製影音,錄像時間縮短為原來帶長的一半,全名為Digital 8簡稱D8,水平解像度為500條。
問:什麼是DV?
答:DV為新一代的數碼錄像帶的規格,體積更小、時間更長。使用6.35mm帶寬的錄像帶,用數碼信號來錄製影音,錄像時間為60分鍾,有LP模式可延長拍攝時間至帶長的1.5倍,全名為Digital Video簡稱DV。目前市麵上的DV錄像帶有兩種規格,一種是標準的DV帶,另一種則是縮小的miniDV帶,一般家用的攝影機所使用的錄像帶都是屬於這種縮小的miniDV帶。
另外同為6.35mm帶寬的錄像帶,還有專業等級的DVCAM和DVCPRO,他們分別為SONY公司及Panasonic公司專業數碼攝影機專用的錄像帶規格。
第九章 攝錄機常用術語
二十二、CCD (Charge Coupling Device 電荷耦合器件)
現在家用攝錄機的攝錄部件都是CCD片,也就是一般說的CCD影像感應器。鏡頭和CCD的質量是影響小型攝錄機圖像的極為重要的因素。采用多少片CCD,尺寸是多少,像素是多少,都直接影響著圖像的質量。
許多人都知道采用三片CCD的機器要比一片CCD的好,原因是:
數碼攝錄機內設有三棱鏡,此三棱鏡把光源分為三原色光(紅色、綠色與藍色),三原色光分別經過三塊獨立CCD影像感應器處理,顏色的準確程度及影像質量比使用一塊CCD影像感應器有很大改善。
另外,CCD影像感應器的每一個像素都有一個很大的光線采集區域,因此使攝錄機具有很高的信噪比,極好的敏感度以及很寬的動態範圍。而且,倍密度的像素分布和無縫的雙色棱鏡可以獲得極為銳利的圖像和非常逼真的色彩,即使是在細微的? 差別處,例如在鮮紅色及更深一點的紅色之間,能夠清楚地分辨出來。
上述道理很多人都清楚,但很多人卻極少留意CCD的尺寸,家用小攝錄機采用的CCD尺寸,一般有1/3英寸和1/4兩種,專業的還有采用1/2英寸和2/3英寸。當然采用1/3英寸的攝錄機的圖像比采用1/4英寸的好。
如上所述,CCD片的像素多少是攝錄機清晰度的主要條件。按像素多少它又可分開三種:總像素、有效像素、實用像素,但主要的是CCD片有效像素的多少。
二十三、清晰度 & 分解力
清晰度,一般是從錄像機角度出發,通過看重放圖像的清晰程度來比較圖像質量,所以常用清晰度一詞。
而攝像機一般使用分解力一詞來衡量它"分解被攝景物細節"的能力。單位是"電視行(TVLine)"也稱線。意思是從水平方向上看,相當於將每行掃描線豎立起來,然後乘上4/3(寬高比),構成水平方向的總線,稱水平分解力。它會隨CCD象素數的多少、和視頻帶寬而變化,象素愈多、帶寬愈寬,分解力就愈高。PAL製電視機625行是標稱垂直分解力,除去逆程的50行外,實際的有效垂直分解力為575線。水平分解力最高可達575x4/3=766線。但是限製線數的主要因素之一還有帶寬。經驗數據表明可用80線/MHz來計算能再現的電視行(線數)。如6MHz帶寬可通過水平分解力為480線的圖像質量。低檔家用錄像機,如VHS,最多能有240線的清晰度,高檔家用攝錄機,如S-V而數碼攝錄機的記錄方式是數碼信號的格式,清晰度在500線以上。(普通電視的清晰度大約280線,VCD的清晰度是230線)。
二十四、AV 輸入
鬆下、JVC的C型小攝錄機一般都沒有AV輸入,帶AV輸入的,主要見諸如一些8mm或Hi8的小攝錄機。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JVC和鬆下兩家模擬式家用小攝錄機的格式都采用VHS-C,而VHS-C格式和家用的錄像機是同一格式,故此它們是通用的,所以也就沒必要在小攝錄機上再搞AV輸入接口,可以通過隨機配的轉換盒在家用的錄像機播放,免去接線的麻煩。
而索尼,夏普的攝錄機拍攝的8mm格式的攝錄帶或Hi8格式和現在的VHS格式家用錄像機不兼容,無法通用,所以設一組AV輸入接口通過AV輸出連接到電視,才能解決轉錄問題,這在VHS-C格式上是沒必要的事情,但在8mm、Hi8上就變得有必要了,這就是格式不統一或格式未成為通用格式帶來的麻煩。
二十五、光學變焦 & 數碼變焦
攝錄機的光學變焦是依靠光學鏡頭結構來實現變焦,就是通過攝錄頭的鏡片移動來使要拍攝的景物放大與縮小,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越能拍攝較遠的景物。現在的家用攝錄機的光學變焦倍數在10倍~22倍,能比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東西。使用增倍鏡能夠增大攝錄機的光學變焦倍數。
攝錄機的數碼變焦實際上是將CCD影像感應器上的像素用插值算法將畫麵放大到整個畫麵。也就是說,通過數碼變焦,拍攝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會有所下降,有點像VCD或DVD中的ZOOM功能。所以過大的數碼變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現在的攝錄機的數碼變焦在44倍-350倍,但實際使用中有40倍就足夠了。
二十六、液晶屏幕 & 電子取景器
以前的家用攝錄機都隻有一個比較小的取景器,拍攝的時候需要閉上一隻眼睛,很不方便。現在的攝錄機大都增加了一個液晶屏幕,液晶屏幕可以在很寬的角度(270度)範圍內轉動,取景方便。液晶屏幕轉動180度,能使被拍的人看見自己在鏡頭前的表現,也可以通過攝錄機遙控器自己拍攝自己,增添很多拍攝的樂趣。有的在陽光下也可輕易看清楚畫麵,特別適合帶眼鏡的朋友使用。對同樣性能的攝錄機,帶液晶屏幕比隻有帶取景器的攝錄機價格高800-2000元。液晶屏幕的大小(一般是2.5英寸,3.0英寸,3.5英寸,3.8英寸,4.0英寸)不一,價格也相差500-1500元。
第十章 攝影包裏的基本備件
攝影包不僅是用來保護攝像機,也能便於你攜帶攝像時所需要的基本附件。花一些時間,在包裏收拾一些合適的工具,能夠節省你的時間、金錢,減少工作中的麻煩。攝影包裏的備件準備得越周全,你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麻煩就越少,那麼在攝影包中都需要帶些什麼東西呢,下麵我們所列出的就是每一個裝備完善的攝影師所必備的備件清單:
1、耳機
我們總是推薦在攝像時使用耳機,如果你的攝像機上有耳機插孔,就一定要使用它。一副好的耳機,可以讓你在攝像的同時監聽到細微的聲音,從而避免了因為一些小的雜音而破壞了拍攝畫麵的完美性。
2、無線頸掛話筒
無線頸掛式話筒可以讓你的采訪對象和攝像機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這個小東西不會分散他太多的注意力。
3、電纜線
別忘了帶上連接話筒和攝像機的電纜線。很多攝像師至少準備兩條: 一條長的和一條短的。把它包好並收拾妥貼,不要卷曲和絞纏。如果你細心保管,它們是可以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
4、手持有線話筒
通常攝像機上的話筒接收到的聲音不清晰,而且它隻能作很小的方位調動。對於有嘉賓采訪和現場報道這樣形式的攝像場景,手持話筒是必不可少工具。
5、轉接適配器
為了使音頻和視頻信號輸入/輸出攝像機,你需要預備適合不同情況的轉接適配器。裝備完善的攝像師總會準備一個適合各種可能情況的適配器。它的價格低廉,可以用塑料帶封好放在攝像包側麵的口袋裏。象很多拍攝工作都是因缺少一個僅值兩美元的轉接器而不得不中止,所以為了防止類似事情發生在你身上,別忘了帶上適配器。
6、標準電池
如果你的話筒和其它一些裝備是依靠電池作電源的話,你要準備好備用電池。並且注意定期更換或充電,以保電力充足。要知道一個用盡的9 伏特電池很可能就會影響無線話筒的工作,而導致一個重要的拍攝活動草草收場。
7、攝像機電池
在包裏總要準備一個充足電的攝像機電池,你不知道一場拍攝活動什麼時候結束,電池什麼時候用盡。所以要在攝影包裏放兩個備用電池,以防萬一。
8、空白錄像帶
當你在拍攝過程中需要或突然有人指示把拍攝過的鏡頭重拍一遍,你就需要另外準備一到兩盤空白帶。你不可能在包裏裝備很多,一旦備用的用完,就立刻補充。
9、標簽和鋼筆
我想你也不願意花上一個小時快速倒帶去尋找一個特定的鏡頭,所以做些標簽可以節約時間,在包裏帶一支軟頭記號筆和標簽,與錄像帶放在一起。另外也有攝像師帶上一卷遮蔽帶用作標簽。
10、白色卡片
如果你不願每個拍攝對象的臉上都有難看的陰影,一塊白平衡卡片是必要的。當然你可以簡單地用一塊手帕,一片白紙或塊泡沫板代替。
11、反光鏡
可bsp;1 2
10、白色卡片
如果你不願每個拍攝對象的臉上都有難看的陰影,一塊白平衡卡片是必要的。當然你可以簡單地用一塊手帕,一片白紙或塊泡沫板代替。
11、反光鏡
可調節的反光鏡可讓你靈活地調整反射光線,以便更好地照亮你要拍攝的物體必要時也可以用汽車擋風玻璃上的反光鏡或鋁箔應急。
12、鏡頭濾光鏡
手邊帶一隻偏振濾光鏡,可以減少反射光和直射強光的作用( 如果你在水麵上或水邊拍攝時,尤為重要)。其它的濾光鏡可以提高拍攝畫麵的質量。 如拍攝落日時可以加強色彩;拍攝浪漫情景時能夠增加柔和的光澤等。濾光鏡很便宜,但絕對管用。
13、輔助燈
攝像機上裝一個照明燈,可以在約定好的時間下,並且是在不能改變較差的環境光線時,幫助你更好地完成拍攝任務。
14、鏡頭紙
帶上一些鏡頭紙或毛刷,以清潔鏡頭上的灰塵、髒物及濕氣,不要用麵巾紙或襯衣袖子擦拭,這樣可能嚴重劃傷鏡頭。
15、化妝用品
如果你想掩飾拍攝對象額頭上刺眼的亮光或需彌補某些缺陷,化妝是必需的物品,所以你至少也應準備一些純色粉底。
16、電源
無論什麼時候,隻要你能比較方便地找到電源插座,就使用電源插座,而將電池保存起來。
17、電工膠帶
手邊也應準備一卷寬的電工膠帶。可以將電纜線用膠帶纏起來(如卷在牆角, 使用也很方便),就不會將人絆到。當然,膠帶還你的電源線插頭連最近的一個電源插座也夠不著的情況。
21、電源插座
六孔插座對某些典型的拍攝工作是一個非常適用的裝備。它能夠給攝像機,監視器及一到兩隻攝影燈供電。
22、防雨用具
如果你要去室外拍攝,帶一個柔軟的塑料罩是一個好辦法,在天氣突變時,可用它保護你的攝像機。你不用花錢去保護雨具,有些攝像師就是找一個大冷藏袋將它包起來就行了,並且它也占不了攝像包多大空間。
第十一章 旅遊錄像片的拍攝技巧
在拍攝旅遊錄像片時,首先必須對人物、事情、景物作交代;此後,還有必要交待時間、地點。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攝像機大部分都設有時間日期裝置,這在拍攝時就用得上了。地點的交待可以用畫麵直接來表達,例如你到了北京火車站,可以由北京火車站站牌的特寫拉出火車站全景。當你搖攝北京站的大全景時,則可以通過攝像機上的現場錄音器錄下自己的聲音。“這裏是首都站!”
名勝古跡是拍攝旅遊錄像片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旅行時,人是穿行於景物之間邊走邊觀賞的。這時候,拍攝就要靈活機動,善於變化,既要拍景,又要攝入,由景物的空鏡頭搖向人物,讓人物走入空鏡頭畫麵,由人物的欣賞視線或行走方向再搖出景物,或是由全景人物推向景物結束錄像,以使人、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這樣拍攝出來的錄像片將會意境深遠,充滿詩情畫意。當然,在拍攝過程中,也可以有意識地穿插拍攝一些純景物的鏡頭。
在拍攝一些美妙絕倫的景物時,畫麵的節奏應該富有抒情性,要應用推、拉、搖、移,鏡頭變化要慢。如果攝錄機具有疊影過渡的功能,此時就正好派上用場。若是要表達壯觀、雄偉、險峻的景像時,可以用一些短鏡頭切、推、拉、搖,鏡頭的變化相對要急速,從而形成緊湊的畫麵節奏。這當中,假如能夠熟練地運用高仰、傾斜兩種角度的拍攝技巧,畫麵就更能增強雄渾、壯美氣勢之感,富有藝術感染力。
第十二章 如何使用攝像機清潔帶
攝像機如果長期使用而又不注意保養清潔,磁頭就會出現結垢或結灰的現象,從而影響拍攝和播放質量。怎樣才能消除這種現象呢?答案很簡單——使用清潔帶。
清潔帶的使用能有助於改善拍攝的效果,可如果使用不當也會給攝像機帶來損害。在這裏我們將告訴您怎樣正確的使用清潔帶,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使用方法:
1.使用時,以您放置任何需要錄像或播放的錄像帶同樣的方式將清潔帶放入錄像機中。
2.按PLAY鍵,等待最多十秒鍾後,按STOP鍵。
3.取出清潔帶(勿倒帶)再觀看播放和錄製的圖像。
4.如果圖像沒有恢複正常,重複前麵提到的1,2,3步驟。但是重複操作不要超過四次。
在每次使用清潔帶時請勿倒帶。請一直使用到清潔帶卷到頭為止。另外,清潔帶不能持續使用太長時間,否則會導致磁頭的磨損。
若使用清潔帶後情況還是不能改善,請與當地專業維修人員聯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