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有台攝像機感到比照相機有趣多了。它留下的已不是凝固的瞬間,而是運動的連續過程。它如實地記錄了寶寶的的一顰一笑,記錄了那討人喜愛的寵物的一舉一動,至於親人們的生日、婚事、休閑假日以及外出旅遊更是需要它。但漸漸地隨著歲月的流逝,起初擁有它時興頭不高了,看“回放”時的喜悅淡漠了……再往後,甚至有人將售價不菲的攝像機束之高閣,不再玩它了。 這是為什麼,難道人們竟這樣的喜新厭舊嗎?究其原因,其實我們僅發揮了它的基本功能——記錄。就拿我們拍寶寶來說吧,如若我們見到小孩子在草地上玩球,球從小手中滑脫了,小孩子向前追趕球,不小心跌倒了,跌跌撞撞爬起來又朝球追去……我們興致勃勃地將其拍了下來。但,這樣的鏡頭能向人們傳遞多少信息量呢,寶寶與球之間能引發我們的興趣實在太少了。當然,平日生活裏盡是些淡淡的小事,很少遇有大的突發事件,我們拍攝的僅是一般家庭錄像,不是什麼故事片。但,每當我們拿起機子之前,先有個“設想”卻是可以的,如若能把每次拍攝當作一個“專題”來做,則是另一番情景了。 再拿小寶寶玩球為例,試想一下,我們拍攝的對象,如若不單是自家的一個小寶寶,而是兩位,甚至更多些同齡孩童在一起,並且大家玩的就隻一件玩具。這樣勢必引發出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的局麵,於是一場鬧喜劇就此發生了。如若是“小寶寶和寵物”呢,還有“爺爺、奶奶與孫兒”……諸如此類的“專題”都可設定。這樣做的意圖為的是在“主人公”與其“對手”間構成矛盾交叉點,有了它才使鏡頭間有了有機的關聯。因而才可使我們那種拿起機子隨意就拍的簡單記錄功能,躍升為具有感染力的戲劇性畫麵。 當然“專題”設定之後,不能隻是舉起機子一動不動地照實攝錄,還要將鏡頭“分切”一番才好。大家知道鏡頭是依畫麵大小分為“全景”(人的腳部以上)、“中景”(腰部以上)和“近景”(胸部以上)。還有推進、拉出和搖移以及仰拍、俯拍的性能。它如同音樂的7個音符,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奏出無限優美的樂章的。 這裏再以寶寶們玩球為例,如若先以“近景”輪番拍攝每個孩童不同的表情(對孩子們作一番介紹)。再用“特寫”鏡頭拍攝攝孩童們關注的中心——球(矛盾的焦點)。緊接著用“全景”表現孩童們朝球撲去(既表現動作,又介紹環境)。最後,可用“跟拍”鏡頭(搖移或推近)緊緊盯住你的心肝寶貝——主人公猛拍一通(重點突出)。這樣,每個鏡頭都有了它的內涵,每個鏡頭都起到了各自的表達作用,鏡頭間有了有機的關聯,一個完整、合乎章漢的攝像句子就此完成了(如果我們拍攝時不做鏡頭分切,僅用一個固定鏡頭拍攝全部的話,就會顯得死板而無趣)。當然,要運用“蒙太奇”效應,將各個鏡頭分切好,組織好(而這又往往是在實際拍攝時,隨機應變,刹那間產生和變換的),這對一位家庭業餘攝像師來說其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其中樂趣正在這裏,隻要我們喜愛,隻要我們執著追求,在反複實踐中,定會拍出好片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