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些片子僅僅是硬切而已,但卻看起來很流暢,其實一個片子的流暢與否與使用了多少
轉場特技沒有關係,電影中的
剪輯方法無非是:
1硬切、2疊化、3淡入淡出。
很少使用一些稀奇
古怪的轉場。 但是能夠達到讓你根本不注意這些細節而被
情節所吸引,這就是剪輯的精髓所在:用畫麵
講故事。
hqc老師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
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 畫麵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
限製,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準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麵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麵),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麵,到PM或AE等軟件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損失畫麵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麵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畫麵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畫麵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麵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象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因為人的經驗、想象,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係就應該是:手拿茶壺、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別扭。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係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樂、噪聲、 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製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衝擊帶來的心理影響。 嗬嗬嗬嗬,講了這麼多,其實這些內容講是講不太明白的,最好能實地演示........大家有興趣就學點理論知識吧........
因半路起家對剪輯理論知之不多,研究了很多片子,發現好的片子的剪輯無論是硬切還是轉場效果,都是信手拈來,沒有定律。而我剪的片子不用 淡入淡出,總覺得有跳躍感,可能是心理作用吧,還有就是轉場效果中翻白淡入淡出也用的比較多,但我用起來總覺得很別扭,不知道那方麵差了火候,又不知道個所以然。其實也不是太複雜,你有沒有注意好的片子的聲音??這些好片子如果不聽聲音、光看畫麵,你是不是也會有跳躍感,有的片子完全靠聲音來貫穿整個情節,片子加上了音樂、一些現場聲效後會好得多。
另外在前麵的基礎上加一條:不能跳軸!! 跳軸通俗地說就是攝像機的機位不能發生混亂。就比如說看足球,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攝像機都在一邊?? 你想如果全景上中國隊從左向右攻過去,而到了特寫卻看見申思帶球往左衝,然後中景又變成從左向右,再變成從右向左,那這場球賽肯定看暈過去。 當然,我們做片子遇上這種對軸向要求嚴格的情況不會太多,但是你剪片子的時候如果碰上畫麵之間過渡很別扭,但景別沒問題、動作也連貫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那很可能跳軸了,去找個機位相反的鏡頭吧!!或者到編輯軟件中把畫麵水平翻轉(嗬嗬,碰上有文字之類你就穿幫了)
翻白淡入淡我們一般叫“白閃”,能夠製造出照相機拍照、強烈閃光、打雷、大腦中思維片段的閃回等效果,它是一種強烈刺激,能夠產生速度感,並且能夠把毫不關聯的畫麵接起來而不會太讓人感到突兀,所以適合節奏強烈的片子,如果不擇時機亂用,反而會更顯的亂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