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數碼影人論壇上的許多朋友都在DV後期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丟幀與鋸齒的問題,弄得大家非常頭疼。確實,對於普通用戶的視頻製作來說,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製,例如采集卡、電腦配置和軟件使用等方麵都比不上專業的影響後期製作,視頻采集的丟幀和鋸齒是兩個常見的老大難問題。嚴重的視頻丟幀會造成影音不同步,而鋸齒的出現則會使得你的影片的畫麵質量無法令人忍受,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甚至造成文件出錯而不能使用,如果是這樣,那麼你辛辛苦苦采集、壓縮製成的DV影片就成為了“廢品”一塊了,根本無法正常觀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丟幀與鋸齒的問題呢?論壇上有的朋友認為是數碼攝像機的檔次的問題,於是借了朋友的高檔機器——索尼TRV940E來代替自己的索尼HC20E來拍攝,但是在後期製作的影片上還是出現了丟幀或是鋸齒現象,並沒有因為機器檔次的提高而解決丟幀和鋸齒現象,看來並不是因為數碼攝像機的問題造成了丟幀和鋸齒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一下其中的具體原因,並為大家提出一些解決辦法,讓大家能夠用普通配置的設備來做出盡量完美的個人影片!
一、 丟幀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對策
在影像的後期製作過程中,絕大部分圖像處理軟件在進行視頻捕捉時都會在狀態欄上進行丟幀提示,如果顯示該丟幀提示的數值為0,則實際采集的圖像就不存在丟幀問題。如果數值不為0,則意味著存在丟幀的現象,這通常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的,我們可以把這些原因歸因為3大類:
1、 硬件原因造成的丟幀
目前的主流配置電腦,例如P42.0左右的個人計算機在CPU方麵應付後期影像製作還是綽綽有餘的,丟幀的原因主要是在硬盤方麵。目前的硬盤幾乎都是DMA33以上的,都有不小於6MB/S的連續寫盤速度,當然了,如果您使用的是7200轉的硬盤,那麼對於采集來講更是再好不過的了,因而硬盤本身是可以滿足大部分的采集任務,但是不少朋友忽略了對硬盤進行定期的碎片整理,所以導致了硬盤的文件存儲結構不是那麼合理,所以丟幀現象的出現也就是情理之中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您需要定期進行硬盤的優化維護;而且最好選擇較大的硬盤作為文件存儲盤,推薦硬盤分區采用NTFS格式。這是因為FAT32文件係統的限製,最大單個文件不能超過4GB,而傳輸一盤60分鍾的數碼攝像帶,將占據11-13G左右的硬盤空間,大大超過4GB的極限;
如果您的機器是自己DIY的機器,那麼還可能是由於整機兼容性不好造成的丟幀,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情況,他采用了多種辦法也沒有解決采集丟幀的問題,最後去下載了一個主板最新的BIOS,刷新了一下主板,一切就OK了:);
如果你使用的DV磁帶的質量較差或者使用了許多次,那麼磁粉微量的脫落,可能會造成視頻信號的丟失,結果也會造成丟幀的現象,拮據的辦法當然就是換一盤好一點的DV帶啦!
2、 軟件問題造成的丟幀
除了硬件問題,軟件問題造成的丟幀更是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建議使用Windows 2000/XP係統和DirectX8.0以上的程序版本,這樣在采集時會減少丟幀的現象;另外,在每一種采集軟件裏也有采集時的優化選擇,由於每個人使用的采集軟件不一樣,這裏就不過多贅述了。
3、 操作不當造成的丟幀
操作不當也會造成丟幀的現象。如果您使用的是Windows98/98SE操作係統,由於係統默認的是關閉DMA選項,所以您需要將硬盤的DMA打開,否則硬盤的讀寫將占用很多的CPU使用率,如果您使用的是最新的超線程CPU還好一些,否則將使得CPU沒有足夠的能力對視頻信息進行編碼,導致丟幀現象的產生;
有的時候,用於視頻采集的1394卡可能與其他設備共用了一個IRQ號,造成相互幹擾的現象,最終可能會導致丟幀現象的產生,這時您應該進行一下手動調解,單獨分配給1394卡一個IRQ號,這樣就能解決丟幀的問題了;
另外,在進行視頻采集工作時最好不要進行其他軟件的操作,並盡可能關閉防火牆、定時收發郵件、係統性能優化等一類的後台程序,這樣才能對采集不造成額外的幹擾,可以有效的避免丟幀現象的發生。
總而言之,較高檔的1394卡帶有實時壓縮功能,采集卡依*特殊的處理芯片進行硬件實時數據壓縮處理;而那些沒實時硬件壓縮功能的卡,也可通過電腦上的CPU進行被稱為軟件壓縮的處理。例如我們以前介紹過的好萊塢製片人 筆記本1394采集卡(北京:388-388元),它就隻有軟件壓縮功能而並不具有硬件壓縮功能。
丟幀的現象可以說是是軟件采集的通病,最好的解決的辦法就是采用硬件采集的,但是硬件壓縮卡的價錢又是貴得驚人,可能比您的數碼攝像機的價錢都高,對於家庭用戶來說是不太適宜的,所以在使用軟件進行采集是一定要注意上述的這些問題,隻有合理的進行了係統設置,才能有效的避免丟幀現象的發生。
二、 鋸齒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對策
剛剛談了采集時容易發生的丟幀現象,現在再來談談鋸齒現象。許多朋友在編輯影像之後在電腦上觀看時會發現圖像有鋸齒現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兩個概念問題:隔行掃描和逐行掃描
隔行掃描是將一幅畫麵分成相間的兩部分處理和傳輸,最後疊加成完整圖像顯示,其優點是隻要原來一半的頻率資源就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圖像,缺點是圖像垂直分辨率降低一半,並且出現閃爍、扭曲等現象,長期觀看容易傷害視力。
逐行掃描是每一場都顯示整幅圖像畫麵,采用這種技術處理的圖像,畫麵清晰度、穩定性比隔行掃描有飛躍性的提高,整體畫麵細膩逼真,動態失真小,長期觀看不易產生視力疲勞。
通俗的說,鋸齒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一般家用的數碼攝像機是隔行掃描,采集的AVI一般默認的都是隔行掃描,而個人電腦是逐行掃描,所以,在個人電腦上觀看采集到的影像有鋸齒是正常的,如果你把采集的影像刻成光碟,然後在電視機上觀看就不會出現鋸齒的現象了,這是因為電視機是隔行掃描的,與數碼攝像機的掃描方式是一樣的。
其實,如果您看過IT168評測室對索尼的旗艦機型VX2100(北京:19700-23800元 廣州:22980-22980元)的評測(與DV王者對話:SONY攝像機VX2100E評測),您就會發現,在一些高端專業機器上都配備了逐行掃描功能,在這種方式下拍攝的畫麵在電腦上觀看肯定是不會有鋸齒了,因為它的拍攝掃描方式與電腦顯示器的掃描方式是一樣。但是,一般的家用數碼攝像機,例如索尼的20/30/40E、鬆下的GS11/15/33/55和JVC的D33/53/73等隻提供了隔行掃描的拍攝方式,所以采集之後的影像在電腦顯示器上觀看當然就會因為“場”的不一樣而產生鋸齒現象了。
就是這個原因造成了鋸齒現象的發生,那麼為什麼有的朋友在電腦上觀看采集的影像並沒有鋸齒現象呢?這是因為采用的播放軟件的不同造成的,因為有的軟件采用的是逐行掃描方式,而有的軟件對於影像文件采用的則是隔行掃描方式,這與影像本身的采集質量是無關的,所以有些朋友的影像文件看起來沒有鋸齒,而有些朋友的文件看起來則有一些鋸齒。
造成這個現象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在采集時的設置問題,如果您隻是在電腦上觀看編輯好的影像,並不在電視上觀看,那麼您在采集和壓縮時不要選隔行掃描方式,要選擇逐行掃描和去交錯,這樣在個人電腦上觀看影像文件也就不會有鋸齒了。有的朋友在采集和壓縮時選擇了逐行掃描方式,所以他們編輯的影像文件在電腦上觀看時當然不會有鋸齒的現象了!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您的電腦的配置比較低,那麼在觀看所拍攝的影像時也會產生畫麵不連貫,場景切換時會產生鋸齒的現象,這種鋸齒和“場”的差異所產生的鋸齒是不一樣的,解決方法就是——升級電腦!:)
好啦,看了上麵的一番講解,大家是不是對於丟幀和鋸齒的現象完全了解清楚了呢?關於編輯采集的問題就先談這麼多吧,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大家都能夠踴躍的談一下自己的采集編輯心得,給更多的朋友一些影像後期製作上的幫助,也希望大家都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數碼影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