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20多年代工的痛苦後,中國的動畫產業要想崛起,必須在原創和相關產業鏈條上下苦功夫
20世紀70、8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大多都看過《貓和老鼠》、《櫻桃小丸子》等國外動畫片,但幾乎無人知道,它們竟然出自國人之手。
20多年來,中國人一直默默無聞地為世界動畫做著代工。2004年,全球動畫及衍生產品的產值高達600億美元,其中美國產值達50多億美元,日本則通過動畫片、卡通書和電子遊戲三者的商業組合,成為全球產量最大的動畫大國,年營業額超過90億美元。韓國的動畫業產值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生產量占全球的30%。在美、日、韓三巨頭的背後,是中國上萬的動畫公司為這些國家做著最低級的加工,同時中國自有動畫的產量卻不足韓國的1/30。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即使是這種低級的加工,似乎也逐漸走到了盡頭。
遭遇冰河時代
台灣宏廣是一家專門從事動畫加工的企業,20世紀70年代曾是亞洲最大的動畫加工公司。從業至今25年,最輝煌的時候,美國市場80%的動畫片都由宏廣加工完成。顛峰時期的宏廣,畫一張動畫多少錢,完全自己說了算。如今宏廣的境遇已經大不如前。
動畫加工產業的利潤收入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美元和人民幣的價差,一個是中國內地低廉的勞動力。
OEM加工仍然占宏廣全部業務的70%,但這部分已經基本沒有利潤。人民幣的堅挺,是宏廣現在麵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以前美國發過來的單,按照美國的消費標準一部動畫十幾萬美元;WTO之後,一部動畫片,隻有幾個鏡頭在美國做,打美國單價,其它的全部按照中國單價結算,算下來隻有幾萬美元。〝現在老美都精著呢,每部片子都有導演跟過來,〞一位宏廣的負責人說,〝而且,你不幹也沒關係,外麵等著接活兒的人多的是。〞
由於不存在技術含量問題,畫得又好又便宜的動畫公司越來越多。均價成本5元錢一張的動畫,願意出2、3元接的人多得是。為了搶生意,亂報價,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讓宏廣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韓元的貶值無疑又雪上加霜,5萬美元的活兒,韓國現在2萬美元就可以做,宏廣自己有很多單也外包給韓國,加上韓國政府給企業30%的補償金,韓國已經成為宏廣有力的競爭對手。
讓宏廣感到頭疼的問題還有人力成本。老員工紛紛跳槽,新的員工又不能馬上上手,宏廣花錢培訓出來,幹個一兩年又跳走,隻好再培訓。動畫加工產業,固定資產的消耗不大,70%都是人工成本。根據國家的稅收政策,人工成本無法抵扣,接100萬元的單,扣掉39萬元的稅,付完工人的工資,已經基本沒有利潤可言。
幾年前,宏廣的工廠還設在珠海,隨著經營成本的逐年增高,現在宏廣在中國內地的動畫加工基地隻剩了蘇州一地。為了降低成本,宏廣將質量要求不那麼高的單分包給周圍小的工作室去做;同時積極開拓歐美市場,製作以歐美為目標市場的原創動畫,反過去找價差。
人民幣的堅挺和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使得中國正在失去動畫加工大國的優勢。
一個令人擔心的趨勢是,除了韓國,現在全世界的動畫加工業更多流向泰國、菲律賓、印度甚至朝鮮等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地方。尤其是印度,已經成為中國動畫加工領域內強勁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