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加盟迪斯尼後,張振益成了〝美國動畫〞的傳播者。作為角色設計師,張振益與同事們一起打造了迪斯尼首部以中國為背景的動畫片《花木蘭》。
〝木蘭成了美國妞〞,迪斯尼的改編令部分中國觀眾爭議連連,而其上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無疑給自小背誦《木蘭辭》的中國同行好好上了一課。
〝花木蘭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以往的女性角色都是弱者,那些等待英雄相救的公主,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在這一點上,木蘭代父從軍的行為與美國女性的反叛精神十分吻合,〞張振益介紹說。
〝但一個好故事,並不等於一個好聽的故事。〞 中東的《阿拉丁》、法國的《美女與野獸》……迪斯尼的故事來源千差萬別,它的市場魅力卻超越了所有的傳說,因為〝迪斯尼買故事的版權隻是買一個簡單的故事架構。〞
《花木蘭》創作班底甚至來到中國考察傳統建築,期望細節都流露出真實的中國味兒,但在靈魂上,迪斯尼做了全新的詮釋。
於是我們看到了開滿銀幕的深紅色杜鵑花,還有花下促膝談心的父女。父親指著空中的一枝花,告訴正為相親失敗苦惱不已的木蘭,那最晚開放的花,或許才是最美的。這份親情,為影片中木蘭代父從軍做了合理的鋪墊。
〝理念是故事的精髓。〞張振益說:〝迪斯尼希望從人性的角度策劃情節,故事講得好,自然就將孝道融合在裏麵。〞
在這次中國國際動漫節上,中國內地動漫市場的模式引起了關注。
中國的曆史文化底蘊豐厚,〝前人創造了很好的故事,那麼,現代人創作的故事又在哪裏?〞
三年前,張振益曾從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買了一箱正版中國動畫碟片認真觀摩,他十分欣賞《牧笛》《哪吒鬧海》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認為其〝古典,具有獨特的美術風格。〞
但同時,〝過強的民族性並不一定有利於動漫的發展〞,張振益注意到,日本動漫是沒有民族性的,在動畫人物中,看不出哪一個是日本人,〝這也許是一個方向〞。
張振益覺得,中國現代動漫業界“既想本土化,又想國際化,結果就被夾在中間”,其實〝無論國際化、還是本土化,人心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