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剛剛開始使用DV的新人,不太了解DV的采集方法,時不時的會有人問:USB數據線能把DV轉錄到電腦嗎?USB口輸出的影像畫質好嗎?用USB口輸出影像和用IEEE1394輸出有區別嗎?
其實,對於新手來說數碼攝像機傳輸影像的方式確實是一個很很讓人頭痛的事情,因為USB是大家比較常見和方便的傳輸方式,而IEEE1394傳輸則需要購買IEEE1394卡來實現,而且采集相對於USB比較煩瑣。很多新人聽說一盤DV帶拍完了以後大約需要幾個小時來進行後期的采集和壓縮,才能成為可以播放的DCV或者DVD盤片,立即就皺起了眉頭。新手都比較偏向於用USB來采集,但是經過一番試驗後卻發現畫質較差,他們也不知道是機器問題,還是傳輸線的問題,反正就是很不明白,但是又無從下手,針對傳輸線這一疑問,今天我想和大家簡單的說一說USB與IEEE1394傳輸。
先說概念:IEEE1394接口也稱Firewire火線接口,是蘋果公司開發的串行標準。同USB一樣,IEEE1394也支持外設熱插拔,可為外設提供電源,省去了外設自帶的電源,能連接多個不同設備,支持同步數據傳輸。IEEE1394分為兩種傳輸方式: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Backplane模式最小的速率也比USB1.1最高速率高,分別為12.5Mbps/s 、25Mbps/s 、50Mbps/s,可以用於多數的高帶寬應用。Cable模式是速度非常快的模式,分為100Mbps/s 、200Mbps/s 和400Mbps/s幾種,在200Mbps/s下可以傳輸不經壓縮的高質量數據電影。
[page]
DV是我買拍動態圖像的,但是幾年前,為了在DV上整合DC的功能,USB接口就開始出現在數碼攝像機上,並扮演著傳輸靜態照片到電腦上的功能。而動態影像的傳輸還是交由DV端子或稱為i-Link(SONY稱之為火線接口)、IEEE1394來承擔任務。再後來由於DV的功能不斷的增加,USB也兼顧了更多的功能,除了原來的相片輸出入外,也可以當作攝影頭來使用,還有可以搭配附贈的軟件將動態影像直接獲取成MPEG1壓縮格式的文件,然後直接燒錄成VCD光碟,可以說是功能相當豐富。
不知道是不是顧客自己誤解還是受到廣告和商家的誤導,許多用戶都以為DV隻要由USB就可以輸出動態影像,不需要由DV端子(i-Link、IEEE1394)做動態影像的傳輸,如此可以省下購買IEEE1394卡及電腦安裝上的麻煩。這樣的希望是很好的,但是這樣的做法是不太現實的,因為USB和IEEE1394接口是沒有辦法相互取代的。
[page]
我來說一下動態影像品質的觀念,或許對於日後在影像的應用上有所幫助,如此才不至於白白糟蹋了數碼攝像機的優點與長處。數碼攝像機所拍攝下來的數碼影像具有720X480的畫麵尺寸,近500條電視掃描線的解析度,並且采用低壓縮率的影像保存,因此具有較高畫質的保存性與價值,不過資料量大,1小時有將近13GB的大小,但可以透過高效率的剪輯及轉換格式(DVD、VCD、VHS)與人分享影片。然而VCD隻有352*240的畫麵尺寸,約200多條電視掃描線的解析度,而且是采用高破壞性壓縮率的影像保存,整體的影像品質與DV相差約2倍以上,所以為什麼有用戶用USB透過軟件將動態影像直接截取成VCD時會大失所望。很多人都發現自己購買的電影VCD盤片的圖像質量特別的好,而自己製作的DCV盤片的圖像質量卻很難和買來的盤片相比,這是因為電影VCD從拍攝的設備到製作的過程非一般消費者所能負擔,雖然同樣是VCD品質因為製作的方式不同還是會有差別的。就像是用USB透過軟件將動態影像直接截取成VCD,靠軟件做即時轉檔是無法兼顧到品質的,所以想要得到圖像質量相對較好的VCD或DVD影片,還是要使用傳統的IEEE1394接口來采集。
其實使用IEEE1394一般較普遍的做法也就是先將DV動態影像先通過IEEE1394接口方式傳輸到電腦中,這還需要一套(如繪聲繪影、POWER SUITE等)剪輯軟件,或是Windows XP 內建的Movie Maker才能將影像截取到電腦,然後經過這些軟體的編輯後轉換成VCD或DVD影片,如此的過程可以確保較佳的影像品質。使用IEEE1394雖然對於新手來說感覺有點複雜,但是為了追求好的影像品質發揮你花幾千大元買來的DV的作用,花點時間去嚐試也是值得的,畢竟這樣的一點小小的困難克服了以後,得到的回報是咱們擁有了專業電影製作公司才能製作出的圖像質量啊,希望大家在DV使用中獲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