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晚,“微信之父”張小龍如期出現在一年一度的微信之夜活動上,首先他對2020年的微信進行了回顧總結:在過去的一年內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3.3億用戶進行了視頻通話;有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億張,短視頻1億條;有3.6億用戶讀公眾號文章,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他認為微信雖然已經十歲了,但它依舊是一款小而美的產品。
其中,張小龍表示接下來微信將灰度測試輸入法。
張小龍透露,微信即將有自己的輸入法,但目的不是搶奪這個市場,而是保護用戶隱私。
張小龍稱, 微信原來並不想做輸入法,但收到了很多用戶的投訴,稱自己的聊天記錄被輸入法竊取了,因為輸入什麼就會看到相應的廣告。
微信並不保存聊天記錄,也規定誰看用戶的聊天記錄,就會被開除,所以出於保護用戶隱私的目的,微信要自己做一個輸入法,不久之後就會進行灰度測試。
張小龍提到,“我們有這樣的技術團隊,是做機器翻譯的,本來在AI領域有非常好的積累,也想驗證一下自己的技術水準。如果你信得過微信隱私保護,應該也信得過微信輸入法隱私性和安全性,大家說我們就做吧,不久也會灰度這樣一個東西。”
張小龍在微信之夜上表示微信輸入法的目標並不是在短期之內能獲取多少用戶。而是因為輸入法是文字表達的入口,並且輸入法必然越來越智能,並可能出現新的輸入形態,所以還是值得投入去做的。
不過話說回來,目前輸入法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中國第三方手機輸入法2020年秋季報》數據顯示百度、搜狗以及訊飛三款輸入法已經拿下了95.9%的市場份額,份額排名第二的搜狗輸入法在2020年就已被騰訊收購,在這個時間點推出自己的微信輸入法,是否會形成“自相矛盾”的局麵呢?
假如微信真的能夠結合自己的技術和對市場的了解推出一款實用性更高的輸入法,必然會給整個市場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將百度、訊飛等輸入法的份額一並吃下。不過前文提到的搜狗輸入法,可能也會受到沉重打擊,最終將整個開發團隊並入微信輸入法當中。
從根本上來講,輸入法原本就是一個遊走在隱私和智能之間的產物,用戶享受著雲服務所帶來的便捷(雲端詞庫),又不希望輸入法廠商將這些雲端數據開放,從而收到更加精準的廣告投放。微信輸入法能否做到這一點?小雷很好奇。
微信輸入法到底是不是剛需?
微信想要做輸入法的想法絕非是腦袋一熱,其背後一定有原因,微信推出專屬輸入法是不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態更加完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還是真正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保護隱私不外泄?在微信輸入法推出之前,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從小雷個人的角度出發,微信輸入法起碼要有自己的特色功能或是特長才能夠吸引足夠的用戶去使用。比如在安全方麵,微信輸入法是否能夠像銀行APP一樣,在支付密碼界麵使用數字打亂的係統輸入法呢,但這種繁瑣的操作必然不會受到用戶的歡迎。因此對於現在的微信來說,微信輸入法真的算不上剛需功能,還不如跟老牌輸入法搜狗合作,進一步完善用戶的輸入及安全體驗,既省時又省力。
微信已不再是那個“小而美”的產品,但毫無疑問它將依舊或支配或陪伴我們日複一日的生活。也希望微信團隊可以稍微停下腳步聽聽用戶們的意見,畢竟如今的微信忠誠度確實越來越低了。
不同品牌的輸入法顯然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軟件,無論是跟朋友聊天還是搜索相關資料,甚至在遊戲中和隊友交流都需要用到輸入法。有部分警惕性比較強的用戶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輸入法究竟會不會將我們打出的文字泄露出去?
可能有部分用戶已經遇到過這類情況:當我們在某個APP上搜索過某款手機的手機殼後,在另一個電商平台的搜索框中就能找到同樣的“身影”,在瀏覽器搜索了一下蛀牙的問題,其他APP立馬就會給你推送相關的產品資料。這到底是誰泄的密?
通過MIUI 12自帶的隱私查看功能,小雷發現自己手機自帶的輸入法在使用期間曾多次想獲取手機的信息、剪貼板內容以及相關文件。這不禁讓小雷產生懷疑,輸入法是否將用戶的每一句言論都上傳到雲端後再共享給其他應用了呢?答案很難說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小雷的消費記錄、關注的商品、消費水平都已經被手機摸得透透的。
並不隻是輸入法,市麵上大多數APP都會通過采集數據的方式來獲取你的信息,經過分析後再給你推送相應的商品以及廣告。
這一點我們在安裝任意一款APP時所彈出的隱私協議就能看出。這份最短幾百字、長則上千字的協議就是在告訴你,你要想使用這個APP,就得讓我收集你手機內的電話號碼、聊天記錄、通訊錄、照片等一切涉及到隱私的信息。但小雷與大多數人一樣,根本不在意這份隱私協議,都是直接拉到最底後點擊“我已閱讀及同意”,無意間已經將自己的隱私貢獻給了互聯網。
不過根據我國的《網絡安全法》規定,任何運營者都不得通過任何手段將用戶的信息泄露出去,在必要情況下需要使用到個人信息時也必須通過特殊的方式消除明確身份指向性,避免精準定位到某位特定用戶。
其實,應用APP“偷偷”調用手機功能權限這種問題,並不是一個嚴重的安全問題,而是需要嚴格執行的法務問題。互聯網公司、手機廠商為了給你提供服務,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到你的隱私數據。重要的不是他們調用了你的隱私,而是他們是否有能力並且遵紀守法保護你的數據安全。
至於應用APP、手機廠商有沒有權利通過手機係統權限,創造並錄入更多個人隱私數據,用來製作更精準的用戶信息分析。這屬於監控行為,無論主體是誰,都沒有這樣的權力,所以我們大可放心,隻要不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流氓APP,都不敢輕易觸碰這條法律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