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在商場就能看到一些媽媽帶著兒子進女廁所,而最近一件“媽媽帶十幾歲兒子進女更衣室”更是引起了網友的憤怒,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近日,博主“馬庫斯說”
在微博發帖引發網友熱議。
有網友反饋,在當地一家遊泳館,
“我們這兒的遊泳館更衣室
每天都有女性帶兒子進來,不止一個!
都是十多歲的!……”
之後,
#遊泳館更衣室每天都有女性帶兒子進來#
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
評論區大部分網友
都非常譴責這種行為:
也有網友說,
必須曝光遊泳館的名字,
令其整改,製約顧客的行為:
很多網友說,
性別意識要從小開始培養:
由於很多遊泳館並沒有設置第三更衣室,
因此到了夏天,
這種尷尬場麵屢屢發生。
一方麵,女泳客覺得隱私受到了侵犯,
另一方麵,帶娃的家長們也覺得委屈。
一位帶4歲兒子進女更衣室的母親說:
“孩子爸爸沒來,我一個人帶孩子,我也不放心讓他一個人去男更衣室……畢竟孩子太小,又是在遊泳池這種地方,不敢讓孩子脫離自己視線。”
這也代表了那些帶兒子進女浴室(女廁所)的母親的心態,第一,她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還沒有性別意識,所以沒關係。第二,出於安全考慮,孩子還小,單獨把孩子放在外麵或者單獨讓孩子進男浴室(男廁所),脫離視線,放心不下。
“以後去遊泳,爸爸帶著年幼的女兒是不能去的?媽媽帶著年幼的兒子也是不能去了?”
心理谘詢師建議
杭州學軍中學心理輔導站站長、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邱許超老師說:“孩子母親帶著10來歲的孩子進入女性更衣室的行為,以及這位母親的話語,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這對這位孩子性觀念的塑造是極為不利的。遊泳館、衛生間等場所類似事件時有發生,也反映出部分家長對於兒童性教育的關注、引導是漠視與缺位的。”
“有研究表明,3-4歲時有42%-86%的男女兒童逐漸意識到‘男女有別’,並開始以男孩或女孩自居。”邱老師強調,“3-6歲是兒童性教育最好的時期。這時候,孩子們腦海中並沒有不健康的想法,更多的是對性別探索的好奇,這時候進入公共場所,比如異性浴室、衛生間,可能會帶給孩子不當的刺激與引導。”
邱老師還強調,父母本身也要發揮榜樣的作用,“我自己也是孩子母親,能夠理解媽媽們一人帶娃時可能遭遇到的窘況,但在孩子逐步成長的過程中,換衣服、上廁所、分床睡等細節一定要注意做好。還有,現在二胎家庭很多,尤其是一兒一女的家庭,在兩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關注性別差異,做好性別教育。”
其實,這樣的尷尬,
是可以避免的!
1、條件允許的話,盡量讓同性長輩帶去
如果條件允許,還是盡量讓同性(爸爸、外公等)帶去。如果媽媽一定要帶,辦法也總是有的。有網友建議,男孩子可以在家裏先換好泳衣。自己還不會洗澡的,出來後先擦擦幹,回家再好好洗。反正夏天外麵也很熱。
2、請遊泳館工作人員先照看一下
還有人建議,可以請遊泳館男性工作人員幫忙帶一下男孩子,和媽媽在更衣室出口會合。
3、多準備一些第三更衣室
建議有條件的遊泳館弄一個“第三更衣室”,方便解決爸爸帶小女孩或者媽媽帶小男孩的問題。這種“第三更衣室”其實隻要是一個可以洗澡的小單間就行。
上海《新聞晨報》報道,2015年,虹口遊泳學校就開辟了一間專門的兒童更衣區和更衣室。其實設備也簡單的。隻要在牆角掛一個簾子,就可以做出一個專門的兒童更衣區。沒有性別標示,簾內不分男女,先到先用。還有一個2平方米左右的小盥洗室專門給爸爸帶小女孩或者媽媽帶小男孩的情況使用,孩子可以在裏麵換衣服、洗澡和上廁所。
老百姓的意識和日常管理也要跟進
“就和我們常說的第三衛生間一樣,(第三更衣室)這個問題,其實是每個遊泳館必須重視與做到的事情。”杭州遊泳館工作人員說,“另一方麵,在管理盡量做到位的情況下,也需要孩子家長的理解與配合。”
在推廣第三更衣室的同時,也希望能更新大眾的觀念,一方麵孩子家長意識到性別差異,主動使用第三更衣室,另一方麵其他的顧客不要占用第三更衣室。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於擁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於讓人感受到舒適的“溫度”。公共場所擁有更多的“第三更衣室”,是體現了城市社會服務的精細化與人性化,也是衡量城市人文關懷的“標尺”。
我們看到,在2017,2018年,
關於這個話題就曾在網上引發熱議和關注。
如今在不少商場和公共空間,
母嬰室和第三衛生間已經逐漸得到普及,
4年過去了,第三更衣室的落實,
還任重道遠。
你曾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