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問到這個話題,這裏集中一下以往的精華技術文章,係統闡述一下操作思路和基本的技法。 借小三的線稿示例: 3.根據底色的基本色調,新建圖層確定整體的光源和氛圍。這個步驟比較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的上色習慣是馬上轉入我們感興趣的局部,而忽視整體的色彩關係。因此首先先抓大感覺和大色調。 4.確定基本的暗部體積關係和陰影的形狀位置。光影的設定需要一點常識,常識的積累靠生活的積累,如果一下子腦子比較空白,可以找相應的參考圖幫助。 5.在基本的大色調基礎上,畫出局部的色彩變化。可以充分利用軟件的便捷性,這裏利用【顏色】模式的圖層,用10%左右壓力值的噴筆筆刷進行局部的【上色】。 6.為了增加局部的質感,增加一些對比效果。新建一層,模式為【柔光】,用一些粗糙的筆刷,前景色設為黑色,局部塗抹。然後用橡皮擦工具減弱。最後多執行幾次銳化濾鏡,完成紋理的製作。 最後整體調整一下,完成【底色上色法】。細節還可以深入,線稿的限製也可以被打破。這裏我還是尊重原作,不作太多修改,主要說明一個上色的思路和可行性。希望大家有空積極嚐試!
1.複製背景圖層,把副本的混合模式改為【正片疊底】。(操作原因是隱藏白色,快速完成線稿的提取)
2.回到背景層,填充一種中性的灰色,確定畫麵的整體色調。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直接麵對一張空白的畫布而束手無策。接下去的過程中,你就會體會到【底色上色法】的好處。
小三的線稿中人物的姿勢比較直,那麼背景上的處理就要增加一些動感和空間感。我的構思是夕陽的氛圍,因此用了一些斜方向的筆觸來表現晚霞,同時增加畫麵的動感。
在色彩方麵,確定主要的光源色和陰影部分的補色平衡,這些色彩變化都是建立在大色調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