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英傑》是漳州木偶劇團首次采用“藝術市場化運作模式”與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合作投拍的全國首部百集木偶動畫片,現已在無錫兒童影視基地開拍10天,順利完成了前5集2000多秒拍攝任務,預計到年底將在無錫拍完前15集。其餘85集春節後將在漳州繼續拍攝。
《秦漢英傑》的開拍,標誌著漳州木偶影視製作藝術開始走進木偶動漫世界。漳州木偶劇團為了讓木偶影視從此走向市場化道路,拓寬木偶影視市場,《秦漢英傑》從木偶造型、影視製作形式、劇本內容進行了有史以來的一次大“變臉”,實現全新突破。
木偶造型的大“變臉”
連日來,到無錫兒童影視基地《秦漢英傑》拍攝現場的觀眾總是絡繹不絕。一種臉部造型誇張,服裝麵料顛覆傳統,個頭相當於傳統木偶兩倍大的“動漫木偶”造型讓無錫木偶愛好者驚歎不已。這是漳州木偶劇團藝術師新近創作出來的我國第一代栩栩如生的“動漫木偶”造型,也是劇團為偶形動漫電視劇《秦漢英傑》的人物設計的臉譜造型,與傳統木偶相比簡直是個大“變臉”。傳統木偶一般高30厘米,該劇裏的木偶則高達50厘米,做工更為精細,可在不同劇目中扮演多種角色。
《秦漢英傑》的木偶一改傳統木偶“好人紅臉,壞人白臉”的臉譜,采用超誇張的臉部造型設計,注重寫實又不失與動漫結合的虛幻性;服裝上,傳統木偶采用真絲麵料,以刺繡為主,尺寸較小(約9寸),該劇中木偶的服裝運用全新的製作手法,賦予全新的麵料審美觀念,達到了現實與傳統的完美結合,尺寸也較大(約12寸)。
傳統木偶造型的大“變臉”,使木偶造型更加可愛和生動,受眾更廣,為拓寬影視市場打下了良好基礎。
木偶影視製作形式大“變臉”
《秦漢英傑》采用“中國一絕”的漳州布袋木偶的藝術資源,也就是說,所有的偶形製作和木偶表演,都由漳州木偶劇團負責。漳州木偶劇團吳光亮擔任《秦漢英傑》的總導演,無錫兒童影視基地負責製景,並由目前國內最高拍攝組合———上海東風電視台負責拍攝和燈光設計。
但在創作、表演上,主要是運用偶形藝術創新手法,並結合了動漫和多媒體技術。剔除了傳統木偶中動作誇張但程式固定的戲劇表演,表演動作更細膩、更人性化,實現難度也較大,是一種新的挑戰,也是漳州木偶影視製作形式有史以來的一次大“變臉”。
漳州木偶劇團影視製作藝術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觸電”,長期以來一直是采用單純的木偶藝術表演的拍攝,直至《秦漢英傑》終於改變了形式,首次采用“藝術市場化運作模式”拓寬影視藝術市場,實現了53年來的一次影視製作藝術形式與市場運作的大飛躍。
影視劇本內容的大“變臉”
《秦漢英傑》動漫劇以一個個成語故事為切入點,通過漳州木偶的造型,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動畫片。再現了2000多年前秦末漢初發生在華夏大地上的一場分裂與統一的大決戰,許多家喻戶曉的戰爭典範和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在該劇中都以精彩場麵和細膩的情節生動再現,改變了長期以來傳統單一故事形式,實現了劇本內容的大“變臉”。
百集動畫片以張良為第一主人公,以統一為主題,每一集故事獨立成篇,講述一個成語的前因後果。所有的成語故事連綴起來,則成為張良為報滅國之仇、潛心鑽研秦國的治國方略,最後助漢統一的整個過程。秦始皇、項羽、韓信、蕭何、李斯、呂雉、虞姬等等成為《秦漢英傑》中的重要角色。
《秦漢英傑》運用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和現代動漫形式,將偶形表演與現代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木偶造型、影視製作形式、劇本內容的大“變臉”,讓人耳目一新,大大拓展漳州木偶影視藝術的市場,必將有力推動漳州木偶藝術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場化運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