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音樂的本質及其在電視記錄片中的
功能與製作方法
秦 安 強
內容提要:電視記錄片在當今的電視節目中獨樹一幟,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試圖以音樂藝術的美學特征為坐標,圍繞音樂藝術的本質及其在電視記錄片中的功能以及製作方式進行多層次的探討。
一.音樂的本質及音畫結合的合理性
電視紀錄片或稱電視紀錄性節目,在當今欣欣向榮的電視節目大家園中獨樹一幟,它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蘊涵深厚,具有多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從內容上講,它既可以表現風土民情,名勝古跡,曆史沿革,人民生活;也可以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及各行各業的人物傳記等等。在形式上它廣收博取,集電視藝術各種表現手法之大成,是當今熒屏中的主要節目形態之一。
視聽藝術中聲音和畫麵是不可分割的,電視記錄片和其他電視節目一樣,是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感知中展開的。音樂作為一種具有獨立表現能力的藝術形式,在視聽藝術中有著積極的、多方麵的表現作用。它用自己極具魅力的獨特手段對畫麵進行補充、深化、烘托和渲染,是電視記錄片中的重要創作手段之一。黑格爾講過:“情致,是藝術的真正中心 ……對於作品和觀眾來說,情致的表現是效果的主要來源。”可以說黑格爾的這句話概括了一切藝術形式最基本的特性,即藝術的抒情性。這也是音樂同一切藝術的共性之一。詩言誌,也要抒情;繪畫、雕塑要狀形,同時在作品中也凝聚著雕塑家的感情,而作為綜合藝術的電視文化,它集藝術形式之大成,不僅可以用充滿感情的人物和情節來打動人心,還可以用新聞的、文藝的、記實的、政論的等等多種形式來傳達它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作為電視文化一個重要分支的電視記錄片當然也不例外。
音樂雖然在塑造形象和表達具體的思想內容方麵具有演繹性的美學特征,但它卻是在表達情緒方麵力量最強的藝術,它不僅善於表現客觀事物在人的意識中引起的各種體驗,傳達出多種複雜的情緒狀態,還能表現出它們最細微的變化及這個變化的動人過程。這個過程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另一條重要的美學特征 —— 音樂的運動性。並由它構成了音樂同影視藝術的第二個共同性:作為時間藝術,它們都必須通過一定時間的持續運動來發揮其自身的藝術魅力。這兩個共同性為二者的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根據。
二.質疑“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
關於 “音樂形象”是否存在於整個音樂範疇中以及它的準確含義究竟是什麼,許多中外音樂理論家都有過精彩的論述,對於這個博大精深的美學問題本文不作詳細的闡述,但在電視記錄片配樂這個領域中,如果也接受音樂作品具有 “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這一論點的話,那麼這個領域的存在就失去了起碼的條件。因為你無法想象,也無法做到讓一個“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為另一個“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服務,更無法想象、無法做到讓兩個有可能不同情感、不同內容、甚至於不同民族、不同國籍,但是卻同樣“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同一個時空裏合二為一。那麼既然記錄片中的音樂能夠同片子本身殊途同歸,水乳交融,我們就有理由對加入到記錄片中來的所謂“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提出質疑。
對於音樂應當這樣理解:由於音樂以聲音為主要材料,決定了演繹性和純情緒性是它主要的美學特征。音樂不可能做到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再現,它隻是音樂家抒發出自己對於社會生活或社會生活中某一事件的一種或強烈或溫和的感受。比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的主題,很多年來在許多包括權威性的音樂欣賞教材裏一直把它叫做“命運在敲門”。這就是“形象”這個詞在作怪,到現在很多群眾說聽不懂你們那洋調調,和這種解釋法有很大的關係。你是好意:說的通俗點大家好懂,結果人家從頭找到尾也沒找見在哪兒有個敲門的聲音。本來由於音樂的演繹性,同一段音樂一百個人聽了,根據個人不同的經曆、修養,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感受,可是一千個人聽完都沒有找到哪裏有敲門的聲音,因為貝多芬決不可能用他的音樂去模仿自然的聲音和形狀。音樂的確也不具備這個功能,不承擔這個任務。結果最通俗的一個作品,幾乎可以說是通向交響樂的一座橋梁,就被這樣拆毀了。讓百姓們看著河對岸的音樂殿堂望洋興歎。有些著名的音樂理論家一邊說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一邊又說“音樂形象是音樂作品使聽眾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產生聯想,而在聽眾頭腦中形成了形象”。如果說“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是在觀眾的頭腦中想象出來的,那不是正好說明了它不是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嗎?對於命運主題,你可以說他是命運在敲門,我也可以說他是驚濤拍岸,濁浪滔天,別人更可以說它什麼都不是,隻是湧動在胸中的一股澎湃的激情。隻有對音樂作如是理解,它和記錄片的完美結合才可能是順理成章的。
三、音樂的多種功能在電視畫麵中的作用
第一,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僅靠畫麵的力量不足以凸現出內容所要求的複雜情緒,而“與情感有直接聯係音樂”卻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將角色的感情、思緒以及事件發展的劇烈波動表達的淋漓盡致。即使表現一般自然景物的畫麵也會被它罩上一層迷人的氣氛,產生出巨大的令人陶醉的藝術魅力。第二,雖然現實的生活環境中沒有音樂的存在,但音樂卻能夠發掘並表現出人們在特定的場合和環境氣氛中切實感受到的韻律和節奏,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因為在物質的大千世界中,聲音和節奏是無所不在的,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時空中是沒有聲音、沒有節奏的,所以隻憑三維空間的塑造會使人覺得飄渺、虛無有如幻景,隻有聲音的存在才會給人真實的立體感和深度感。這個聲音當然也包括自然音響、環境音響和人聲。所不同的是音樂憑著它自身豐富的抒情能力在電視片中所起到的烘托和渲染畫麵氣氛和情緒、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複雜、細膩心理感觸的作用是獨特和無法替代的。請設想一下,如果在寧靜的夜晚,你漫步在沙灘,深藍色的天空皓月如銀,水天相接的海麵上波光鱗鱗,海濤輕鬆地拍打著岸邊的礁石,海風陣陣涼爽、清新,當你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夜色中時,就會感覺到除非有和這夜色同樣美妙的音樂,否則不足以表達你此時此刻的感受和心情。所以,音樂在抒發人類感情方麵所發揮的威力,是任何最好的語言都無法比擬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音樂賦予了畫麵以靈魂和生命。這並非誇大其詞,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就是他的靈魂,而節奏和韻律所象征著的不就恰恰是生命的運動嗎?
音樂情緒的烘托渲染不僅會使畫麵形象更加突出和豐滿。同時音樂還具有影響畫麵情緒基調的作用,能夠使人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比如畫麵上一位少女獨坐海邊靜默沉思,如果分別給它配上“喜”或“悲”這兩種不同情緒的音樂,其讓人產生出的聯想肯定是不同的。由此看來不同的音樂會左右畫麵的內在情緒,使之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應。可以做這樣一個試驗,當你在家裏看電視碰到一個緊張激烈的情節時你把聲音關掉,這時你以為是被情節調動起來的緊張情緒突然間神奇地消失了,消失的無影無蹤。可見音樂之於畫麵情緒的強化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對記錄片乃至電視劇創作來說都是最有效果的一種藝術手段。
不要勉為其難的讓音樂去描繪、去造型,利用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織體、音量、音色的變化等手段著力抒情,使它們在電視記錄片中得到的充分運用,就可以使電視片靜中有動、景中有情、更具活力。曾有好多的優秀專題片都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如早先拍攝的《話說長江》到最近播出的係列片《江南》等等。都是巧妙的運用了音樂的情感作用使片子的內容得以深化的典範。
我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對音樂的美學特征曾有過這樣的論述:“音樂反映現實的原則不是摹擬,而是比擬;不是描寫,而是表現;不以如實地再現為主,而以概括的表現為主。它主要不在於描繪特定的事物、情景,甚至特定的具體的歡樂悲傷,而在於去表現悲歡等概括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見,在具有明確形象的電視片中,音樂的存在不是為了“塑造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而是要讓它的抒情性更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殊功能,努力挖掘最能激起人們感情共鳴的深度。從這個觀點出表達發,我們再談談音樂的另一個美學特性:音樂的概括性。
音樂的概括性是由於音樂有確定性的一麵和演繹性一麵而產生的。音樂隻善於刻畫人類的內心世界,表現人們的情緒狀態,並借助相同的情感體驗聯想到一定的形象,對於表現更為具體的事物則不是音樂應當承擔的任務。這一點它不象繪畫和雕塑那樣可以再現可見的視覺形象,也不象文學語言那樣能夠對事物的形態及發展過程進行具體的描述,但它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卻有一種拋開具體的描繪和表達,通過特定的意境,對人物性格、感情以及全片總的情緒和精神給以高度概括,進而引發出觀眾哲理性的思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的概括功能比其他的藝術門類要突出的多。音樂既然具有如此強的概括功能,那麼我們在製作電視專題片中,就不應該僅僅以解釋畫麵的表麵情態為出發點,而隻有在編導或音樂編輯的努力下,深入體驗和挖掘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作品主題,把音樂提高到寫人與人的感情、感受、思緒,提高到寫出作者對作品主題深刻認識,並以與畫麵不同的角度去反映人物思想,深化作品主題的高度時,才能使音樂從畫麵的表麵氣氛中解放出來,又同畫麵做到“珠聯璧合,相映生輝,”進而使音樂的美感得到升華。此外,概括性還表現在為一部專題片設計主題音樂時,除了要求音樂能概括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情感的類型和走向外,還要求音樂能概括片子的時代特征、民族、地方色彩和整體的藝術風格。
音樂創作一經同影視藝術結合,就不再屬於單純音樂的範疇,而形成一個新的概念。它既不是獨立的音樂作品,又不是僅僅為了說明畫麵內容的被動因素,而是發揮音樂的特性成為綜合藝術中不可缺少的藝術表現手段。在這裏,音樂同畫麵相輔相成、殊途同歸,從不同的側麵達到了共同為作品主題服務的目的。
四、電視記錄片音樂的編配方法
電視專題片的內容主要以記實和敘述為主,很少有戲劇衝突,所以音樂在記錄片中主要起著抒發情感、渲染氣氛、刻畫形象、描繪景物和激發聯想的作用。因此音畫統一在視聽藝術中是最具廣泛意義的音畫組合方式。通過聽覺手段深化了視覺形象的情感內涵,加強畫麵的表現力,獲得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使電視畫麵更豐滿更感人,從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內容,使更多的電視觀眾得到感染。
音畫統一的原則,就是從整部片子來看,音樂首先應該和作品內容的時代特征、民族特色、地方風格、人物個性、生活風貌,以及作品的藝術風格相統一;其次,局部或片段,則要求音樂和畫麵在情緒、氣氛和內容上的統一。如喜慶的畫麵內容配上歡快的音樂,痛苦悲傷的情景則要配上低沉哀怨的旋律等等。比如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雲》中,一開始在講述中國革命聖地延安的情況時,就編配上了與之時代背景相吻合的陝北民歌;而當回憶周總理訪問緬甸時,則配上了與之相統一的緬甸的民族音樂等;在文獻紀錄片《彭真》第一集《萬裏關山》中,當介紹到1926年春,天津總工會等所有公開革命團體均遭查封,大批共產黨人被捕入獄的情景和1929年由於叛徒的出賣,彭真等大批領導人被捕並判重刑,這時伴隨畫麵的是一段低沉緩慢的音樂,烘托了畫麵的壓抑感和沉重的氣氛。這種音畫統一的組合方式,極大地豐富了畫麵的表現力,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在具體的技術操作上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注意配樂中的風格把握
每部片子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音樂風格的差異會對節目風格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樣的畫麵如果使用不同風格的音樂,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因此在為專題節目配樂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麵把握音樂對節目風格的影響。首先,由於畫麵常常具有多義性,而音樂就其風格而言具有一定的確定性,對畫麵起到一種提示作用,所以在配樂時應注意音樂旋律風格的統一。不能隻考慮音樂的情緒是否合適,因為即便你的音樂情緒完全對路,而音樂風格的混亂將必然導致整個作品風格的混亂。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你把一個表現黃河流域風土民情的專題片配上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音樂,其結果可想而知。其次,還應當注意樂隊的選擇及配器、調式風格等特征的大致統一,如果時而使用民樂,時而又使用管弦樂,時而用民族調式,時而又用西洋調式,那麼即便旋律的風格是統一的,給觀眾的感覺仍然會是混亂的。其結果必然影響整個節目統一風格的形成;隻有將統一的音樂風格貫徹於節目中的始終,才能與片子的內容很好的融為一體,營造出恰如其分的情緒和意境,使音樂的作用得到有力的張揚。
注意配樂中的音色把握
一般來說,電視片配樂主要以器樂為主,聲樂作品運用較少。配器的精煉、通俗、清淡是它的一般規律。這主要是由於在音樂與解說、音響交錯或混合出現時,濃重的音樂常常會造成聲音的相互幹擾。所以,不管使用什麼樂隊,不管旋律是什麼樣的風格,都力求織體不要過密,聲部不要太多,多用開放性和聲,少用密集性和聲,要考慮不斷的有語言加入和有音響加入時不至於喧賓奪主。同時還要考慮片子的解說是男聲還是女聲,女聲穿透力強、聲調高,音樂的中低音聲部可以略厚些,而男聲朗誦聲調低沉,音樂的使用就應當盡量避免中低音樂器,以免與人聲在相同頻率的聲部進行而使得朗誦顯得渾濁不清。但在重場戲、重點段落以及沒有人物對話或解說詞的位置,可以加入一些和聲濃重的音樂,以突出音樂的表現力。
3、注意音樂與其他音響的比例
在電視片的最後合成階段,要對所有的聲音加以宏觀和總體的調節和控製,不能像獨立的音樂作品那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的調節音量。在專題片中如果遇到兩種或兩種以上聲音同時出現時,必有一種聲音為主,一種聲音為輔,當人物對話或采訪解說與音樂同時出現時,音樂必定以背景聲出現,而當片子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描繪景物時,則主要靠音樂來起作用,這時要把音樂推大,讓它充分發揮作用。在這裏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最好的辦法是不要等片子做出來以後再讓音樂編輯去見縫插針,找地方去往裏邊灌音樂。作為專題片的編導,應當在前期策劃階段,就把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創作因素考慮在內,給音樂留下表現的空間,同時也就是給自己的片子留下了抒情和耐人尋味的餘地。
4、音樂與畫麵在結構上的協調
電視片音樂不能遵循獨立音樂作品常規的法則,比如運用起承轉合或者單三、複三等完整的曲式結構,而是有很大的隨意性,哪裏需要就在哪裏出現,呈散文式的風格。獨立的音樂作品通常是作曲家在積累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自身靈感的產物,是主動創造的結果。但電視專題片則是先有畫麵後有音樂,畫麵為主,音樂為輔,音樂是受畫麵製約為畫麵服務的。它的音樂通常都采取運用現成的音樂資料進行編配的方式進行。選樂配樂作為一個主要的創作手段,就是從長期積累的音樂素材中選擇、加工,通過把各種素材巧妙的截取,組合成一種新的旋律,新的表現手法。這是采用最多也最有效的一種形式。但這同時也要求音樂編輯和電視片編導都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音樂理論知識,才能不斷挖掘、不斷創新,做出別具一格、耳目一新的節目來。如果總是用一些一般化的所謂“萬能音樂”來製作節目,觀眾自然會缺少新鮮感而感到乏味。
由於大部分的配樂都是在電視片畫麵完成之後進行的,所以音樂編輯或作曲家的創作流程應該是這樣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複看片子,要根據編導的構思了解和熟悉片子的主題內容,確定音樂的風格、情緒,選定所需音樂段落的起點、落點,把握所需音樂時間的精確長度。然後擬出一個詳細的設計方案,再根據具體要求進行細致、一絲不苟地審聽音樂,選擇適合片中情緒需要的音樂段落,並根據需要對不盡人意的音樂段落進行加工剪輯後,才能進行最後的合成。
為了使音樂能與畫麵的配合天衣無縫,除需要在風格、節奏、內容、情緒上保持一致外,還必須在長短上使它們相吻合,辦法是在畫麵結束的同時,不立刻切斷音樂。而是漸漸減低音量,以緩和觀眾對不完整音樂的感覺。但這種辦法不宜在片尾使用,尤其是如果片子的規模較大,有一個輝煌壯麗、振奮人心的結尾時,使用減低音量的辦法,顯然會和內容的要求不相吻合。在全片的結尾還是應當下點功夫,運用結構完整的音樂,使全片具有輝煌穩定的終止感。
5、掌握音樂運用的目的性
在記錄片中為了有目的地突出音樂的表現力同時更好的為內容服務,我們應當有目的、有選擇地使用“背景音樂”,而不是從頭到尾自始至終的填充和灌滿音樂。音樂的出現應當讓人感到此時非音樂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把整個片子當作一部交響樂,那麼音樂就是其中的一個聲部,在一部音樂作品中,包括主旋律在內的任何一個聲部都不會是從始自終都存在的,它要從作品的總體結構出發去設計,使每一個聲部都成為整個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而不是遊離於作品之外的孤立存在物。從頭到尾灌滿音樂不僅不能發揮音樂強化感情的作用,反而會減弱片子的真實性。因為在某些記實性的場景中,運用同期聲的感染力會比音樂使觀眾感覺更加真實。因此“背景音樂”要用的簡約凝練,比自始至終的音樂填充更具新鮮感。曾經有人作過這樣的試驗,把一個灌滿音樂的片子放給一個觀眾看,看完以後問他聽到了什麼樣的音樂,這位觀眾想了想說:這個片子裏有音樂嗎?從這個例子裏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自始至終充滿音樂等於自始至終都沒有音樂。音樂作為專題片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構成因素,不僅要求音樂編輯要懂畫麵、懂結構、懂得蒙太奇,從而以此為基礎來研究解說詞、自然音響與音樂在電視作品中的綜合運用,同時要求電視編導要懂音樂風格、懂音樂結構更要懂音樂的情緒,作到善於支配觀眾的耳朵猶如善於在畫麵中支配他們的眼睛一樣,才能運用視聽藝術中的各種因素作出整體的設計,共同創作出這部特別的“交響樂”。
6、音樂的剪輯
記錄片音樂段落的過渡要自然,不要有明顯的間斷點,如需將兩段音樂銜接時,它們中間的接口一定要找準節奏,最好在一個完整的樂段或樂句結束的地方銜接,並且根據音樂節奏和旋律的走向將兩段之間的關係調順自然,才可能不露痕跡。不能隨心所欲任意卡斷。音樂的分段不同於畫麵,畫麵比較直觀,是點狀連續,有時一兩幅畫麵就可以說明一個問題,而音樂由於受時間藝術的特性所規定是線狀連續,通常一兩個樂音根本表示不出什麼,需要有一個相對較長的運動過程,最少也要兩個或更多的樂句才能表達一個比較完整的情緒。有些編導要求音樂編輯根據畫麵頻繁的轉換音樂情緒是不合理的,是違背音樂藝術的基本規律的。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讓專題片的編導去學習和掌握一些空間和時間藝術、再現和表現藝術各自不同的美學特征和它們獨特的藝術規律是很有必要的。
五、未被開發的創作空間
以上我們遵照音樂的美學特征,簡要的闡述了它在電視記錄片中的功能和作用。其實音樂在電視片中的作用和製作方法遠遠不止這些。尤其是“音畫對位”的創作意識還沒有得到電視編導們應有的重視,因此在電視專題片中也還遠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這種創作方法在我國的古典文論中早有精辟的論述。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船山先生集》中就曾講過:“以樂境寫哀,以哀境寫樂,倍增其哀樂。”可見我們的古人對這種方法早有認識。他們早已意識到“對位”比“統一”更具魅力。一段優美的旋律可以深刻的反映出心靈的痛苦,反過來在表現美好事物的畫麵中,出現與視覺形象並不協調的哀怨的音樂,亦可造成情緒上的強烈對比,從而使畫麵更有衝擊力。因為從哲學上講,任何事物都充滿著矛盾運動,矛盾的 雙方相互依賴,又相互鬥爭,因此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將這個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運用於電視片的音樂編配中,有意識地拆散音樂同畫麵的正常聯係,使之相反相成,拓展我們的創作空間,一定會產生出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音樂和其他的表現元素以各自不同的優勢,為塑造共同的形象,在電視記錄片創作中相互結合,產生了新的變化,形成了新的特點,它有規律可循,需要我們努力學習,認真研究,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經驗,努力將音樂這個被稱為“人類藝術王冠上的明珠”合理有效的納入電視藝術的軌道,隨著電視藝術的蓬勃發展,相信我們的電視工作者會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探索、在藝術上不斷的更新觀念,在創作上不斷的刻意求新,一定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電視記錄片,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