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中國文字學的瑰寶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最早的係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被譽為“天下第一種書”。它由東漢時期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不僅是中國第一部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這部著作的出現,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係,開創了部首檢字法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
《說文解字》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年間,成書於漢安帝建光元年。許慎在編寫此書時,鑒於當時俗儒說字解經多與文字古義不合,決定通過博問通人、考之於師的方式,來糾正這些錯誤,並係統地分析字形、解釋字義。他耗時多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十五卷的著作,其中前十四卷為文字解說,第十五卷為敘目。全書按部首編排,共分540個部首,收錄漢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計10516字。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以小篆為研究對象,同時參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對每一個字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解釋。他根據“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係聯”的原則,以字形為綱,因形立訓,將漢字中相同的形旁作為分類的基準,分540個部首排列,從“一”部開始到“亥”部結束。同部字的第一個字就是部首,並用“凡某之屬皆從某”標明。
《說文解字》的正文部分重點在字形的分析,以周秦書麵語言為訓釋對象,從字形出發,闡明篆體文字結構,追溯造字源流,以形為經,以義為緯,探求與字形結構相合的本義,闡述形音義三方麵的關係。在以形歸類的表象下,旨在尋求義類的確立,即通過一個個形類的分辨達到一個個義類的聚合。釋義主要采用同義詞或近義詞解釋被釋詞,或標示義界作定義式的詮釋,或闡述語源。每一個字的說解,一般先分析探求其本義,再根據“六書”理論剖析形體結構,說明詞義,用形聲字聲符或“讀若”說明讀音,解釋字形與字義或字音之間的關係,用“一曰、或曰、又曰”分列義項。
例如,對於“豆”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豆,古食肉器也。象其形。”他描述了“豆”字最初是指一種吃東西用的大口器皿,上麵的一橫是蓋子,下邊兩點和一橫是高腳與底座。在古代的祭祀文化中,貴族和有錢人宰牛、殺羊、殺雞用於祭祀;平民百姓多用豆製品,以此相當於肉,而且常常使用豆器盛放豆製品祭祀祖先。久而久之,“豆”就代表農作物“豆”子了。關於“豆”的聲音,古人模仿豆子的聲音而來,如我們抓一把豆子放到桌子上,掉到桌麵或地麵上的聲音就是“嘟嘟嘟……”。此外,許慎還解釋了“豆”字與其他字的關聯,如“頭”的古體字“頭”,右邊“頁”表示一個人的頭,左邊“豆”更體現了頭大,類似人頂著腦袋的樣子。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還征引了大量的經書古籍,如《詩》《書》《禮》《易》《春秋》,以及《老子》《墨子》《韓非子》《國語》《逸周書》《楚辭》《史篇》《山海經》《司馬法》《太乙經》等,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製、禮儀等不同學科的知識。這些征引不僅豐富了《說文解字》的內容,也為我們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漢語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說文解字》作為中國最早的字典,對後世影響深遠。它不僅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係,開創了部首檢字法的先河,還為後世研究漢字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框架。曆代對於《說文解字》的研究都非常重視,清朝時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段玉裁、朱駿聲、桂馥、王筠等著名的《說文》學者,他們的注解和研究對《說文解字》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有關《說文解字》注釋、研究著作中用力較深、較有成就的一部。該書以大徐本《說文》為本,參考徐鍇《說文解字係傳》以及《爾雅》《玉篇》《古今韻會舉要》《太平禦覽》等書進行校勘,全麵闡述了漢字的構造原則,對經字、音韻亦多有創見。書後附有的《六書音韻表》,根據《詩經》的用韻和諧聲,分古韻為六類17部,也是古音學的重要著作。
《說文解字》不僅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對世界文字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我們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漢語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沒有這部書的流傳,我們將不能認識秦、漢以來的篆書,更不要說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與戰國時的古文了。因此,《說文解字》不僅過去對漢字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現在和將來的漢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義。
總的來說,《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史上的瑰寶,它係統地分析了漢字的字形和字源,為我們理解漢字的本義和演變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通過學習和研究《說文解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漢字的魅力,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