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來去世了嗎
夏雨來,一個在潮汕地區乃至東南亞都頗具影響力的民間傳奇人物,他的故事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尤為深刻。關於夏雨來去世與否的問題,答案明確而肯定:他已經去世了,享年75歲。然而,夏雨來的傳奇人生和複雜性格,遠不止於此。
夏雨來的身份和時代背景,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清朝人,也有人認為他是明朝人夏懋學的侄子。盡管《潮州府誌》和《海陽縣誌》中沒有關於他的明確記載,但潮州的俚語“三代無秋,一代胡”卻暗示了夏家曾出過顯赫人物,而夏雨來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傳統,被形容為“嗝(難)剃頭”。
夏雨來的故事在潮汕民間流傳甚廣,但其中良莠夾雜,真偽難辨。因此,夏雨來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得複雜多麵。一方麵,他被描繪成行俠仗義、急人所難的英雄,雖然常有些滑稽惡作劇的手段,卻為其人平添了幾分可親的色彩,往往令人會心一笑。例如,在趙曙光主演的電視劇《夏雨來》中,夏雨來的形象就被塑造成了一個詼諧滑稽、任俠仗義、好打抱不平的英雄。
另一方麵,夏雨來也被描繪成仗勢欺人、惡行累累的惡少。他憑借權勢在鄉裏行惡,欺老戲幼,令鄉民深惡痛絕。這種形象在陳四文老先生的“夏雨來係列故事”中得到了更真實的描繪,夏雨來既有刻薄的一麵,也有行善的一麵。他玩弄人常常是心血來潮,當然也仗著權勢有恃無恐;而他的行善,則多激於一時意氣。
夏雨來的傳奇故事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背石磨”的故事。相傳,夏雨來有一個朋友有一天讓家人到夏家借帽子,家人不識字,拿著主人的借條就來找夏雨來。剛好夏雨來在門前乘涼,那家人就大聲呼喝:“喂!夏雨來可是住在這裏?”夏雨來一聽心裏就有氣,但他卻不動聲色,指了指後門,說:“你到後麵去,那個坐在門口看書的就是他。”然後夏雨來就返身回屋,換了一套衣衫,拿了本書到後門。家人一見,恭恭敬敬地遞上借條,說:“夏秀才,我家主人要借這個。”在潮州話裏,帽與磨同音。夏雨來又寫了一張回帖交給家人,然後讓他把石磨背回去。結果主人一看,啼笑皆非,細問之下才知道家人得罪了夏雨來,又讓他把石磨背回夏家去。夏雨來的回帖上寫的就是:“前門夏雨來,後門夏秀才,罰你把石磨背去背回來!”
除了“背石磨”的故事外,夏雨來還有諸多機智回應和對對聯的趣事。例如,夏雨來小時候有一天到書塾讀書,進門的時候不小心摔了個跟頭,老師看見了,就作了一個上聯要他對:“今日門生頭點地。”夏雨來想了想,就說:“這個容易,你今日,我就對昨宵,你門生我就對師母,你頭我就對腳,你點我就對朝,你地我就對天。你說行不行?”一念,才知道裏麵的意思,一時間老師臉紅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夏雨來不僅在民間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影響力還體現在現實生活中。據說,夏雨來名貫鄉裏,一心要留名後世,就招了一幫小孩子,不時散發糖果,教他們管中平巷叫夏厝巷,不叫的就沒有糖吃。久而久之,小孩長成大人,夏厝巷也叫順口了,直到我輩懂事,就隻知道夏厝巷而不知有中平巷了。如今,夏厝巷的名字依然保留在龍湖寨,成為了夏雨來影響力的見證。
此外,夏雨來還與趙曙光主演的電視劇《夏雨來》緊密相連。趙曙光老師曾在其最早的電視采訪中坦承,其曾在海豐生活並聽到“夏狐狸”的有關典故,然後到了汕頭後開始創作“夏雨來”的作品。據海豐當地傳說,“雨來”二字並非本名,而是海豐話“狐狸”,“夏狐狸”是海豐當地比較突出的民間傳奇人物,與同為清朝時期的黃漢宗等人並稱“海豐四大才子”。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電視劇中的夏雨來形象經過了一定的藝術加工和誇張處理。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將電視劇中的夏雨來與曆史上的夏雨來等同起來。電視劇中的夏雨來更多地展現了他英雄的一麵,而忽略了他刻薄和惡行的一麵。相比之下,陳四文老先生的“夏雨來係列故事”則更真實地描繪了夏雨來的複雜性格。
盡管夏雨來已經去世多年,但他的傳奇故事依然在潮汕地區流傳不息。他既是一個行俠仗義、急人所難的英雄,也是一個仗勢欺人、惡行累累的惡少。他的故事和形象在民間故事中不斷被演繹和傳承,成為了潮汕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當我們再次提起夏雨來時,不妨以更全麵、更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他。既要看到他英雄的一麵,也要看到他刻薄和惡行的一麵。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位潮汕民間的傳奇人物,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潮汕文化。
總之,夏雨來已經去世了,但他的傳奇故事和複雜性格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他既是一個英雄也是一個惡少,他的故事和形象在民間故事中不斷被演繹和傳承,成為了潮汕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讓我們以更全麵、更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夏雨來,共同傳承和發揚潮汕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