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弘醫堂中醫醫院,董宜華主任醫師以其精湛的醫術和對中醫藥的深刻理解,為眾多患者解除了病痛。尤其在針對新冠咽痛問題上,董宜華開出了幾個特色鮮明的方子,這些方子因藥材的搭配、劑量的大小以及針對人群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以下,我們就來詳細探討一下董宜華所開方子的大小及其背後的醫學智慧。
針對新冠咽痛如刀割的症狀,董宜華開出了一張藥方,其藥材組成包括金蕎麥30g、射幹10g、青黛20g(包煎)、馬勃20g(包煎)、魚腥草30g、白硼砂3g(兌入)、白礬3g(兌入)、冰片2g(兌入)、兒茶3g(兌入)、黃柏10g。這張方子中,藥材劑量適中,既體現了對病情的針對性,又兼顧了藥物的協同作用。患者需水煎7付,時時含服慢咽,以達到最佳療效。在飲食上,董宜華特別提醒患者忌粘、臭食物,宜生蔥、糖醋拌食,這樣的飲食建議對於緩解咽痛、促進康複有著積極的輔助作用。
而對於中老年咽痛患者,董宜華則開出了另一張藥方。這張方子包括天竺黃10g、硼砂6g、冰片2g、朱砂2g、馬勃10g、青果10g。藥材被共研為細末,每服3克,以蜂蜜水送服含咽。這張方子藥材劑量相對較小,更加適合中老年人群的體質特點。同時,它還可作為含片含化,方便患者使用。董宜華指出,這張方子對於中老年咽痛、喑啞、大便不暢等症狀有著顯著的療效,同時也適用於小兒和中青年人群。
在新冠陽轉陰後咽痛的問題上,董宜華再次展現了他的醫學智慧。他開出了一張由玄參10g、桔梗10g、木瓜20g、青黛20g(包煎)、白前10g、金蓮花10g、硼砂3g(兌入湯)、冰片2g(兌入湯)、藏青果10g、生甘草10g組成的藥方。這張方子藥材劑量適中,兼顧了清熱利咽、生津潤燥的功效。患者需水煎代茶,飯後隨意含慢飲之。在飲食上,同樣需要忌粘、臭食物,宜食糖醋拌生蔥。這張方子對於染疫毒後發熱愈、咽喉疼痛、喑啞、大便秘而不暢、咳嗽有痰等症狀有著顯著的緩解作用。
在探討董宜華所開方子的大小時,我們不難發現,他始終遵循著中醫藥的“辨證論治”原則。他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以及年齡等因素,靈活調整藥材的種類和劑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種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正是中醫藥的魅力所在。
董宜華在開具藥方時,不僅注重藥材的搭配和劑量的大小,還特別強調了對患者生活習慣的調整。他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基礎。因此,他在給患者開具藥方的同時,還會給出詳細的飲食建議和生活指導。這些建議和指導既體現了中醫藥“治未病”的思想,也體現了董宜華對患者全麵發展的關懷。
在董宜華的醫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對於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的重視。他深知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也深知在現代醫學背景下中醫藥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因此,他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努力將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麵、有效的治療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董宜華在開具藥方時還特別注重藥材的質量和來源。他深知藥材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藥效的發揮和患者的康複。因此,他在選擇藥材時總是精挑細選,確保每一味藥材都是道地藥材,都具有最佳的藥效。這種對藥材質量的嚴格把控,也是董宜華所開方子能夠取得顯著療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董宜華所開的方子在大小上既體現了中醫藥的個性化治療方案,也展現了他對藥材搭配、劑量調整以及患者生活習慣調整的精湛技藝。他的醫學實踐不僅為患者帶來了福音,也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有理由相信,董宜華將繼續在中醫藥領域深耕細作,為更多的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