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老城)稱汗,因其子侄戰功卓著便分封四大貝勒共同參與軍政之事。這四位貝勒分別是愛新覺羅·代善、愛新覺羅·阿敏、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和愛新覺羅·皇太極。作為清朝初期的重要人物,他們各自的結局也是大相徑庭。
大貝勒愛新覺羅·代善
愛新覺羅·代善,別名貴盈哥,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因長子褚英因虐待部屬、圖謀篡位而於1615年被殺,所以他成為四大貝勒之首。代善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時因作戰英勇被譽為“古英巴圖魯”(意為鋼鐵般的勇士)。他在領兩紅旗旗主時,被譽為滿清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代善曾是最有實力繼承汗位的,努爾哈赤也有意傳位於他。努爾哈赤曾說:“等我百年之後,諸幼子與大福晉皆歸大貝勒收養。”然而,由於與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關係曖昧,代善最終失去了汗位繼承權。這也有可能是皇太極的陰謀。盡管他因此行事低調,但最終還是得以善終。
1636年,皇太極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代善於1648年病逝。在代善的一生中,他不僅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在清朝建立後的政治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貝勒愛新覺羅·阿敏
愛新覺羅·阿敏,是努爾哈赤胞弟莊親王舒爾哈齊的次子。他曾參與薩爾滸之戰,滅海西女真烏拉部、葉赫部,統兵進攻朝鮮並迫使朝鮮求和。1616年(天命元年),阿敏被授和碩貝勒,領鑲藍旗旗主。
然而,1630年因與明朝經略孫承宗作戰失利,阿敏棄城逃走,並且在征戰朝鮮時心懷異誌,謀求自立,後被皇太極幽禁。削爵後,鑲藍旗旗主之位歸其六弟濟爾哈朗。於1640年,阿敏在囚禁中鬱鬱而終。
阿敏的結局可謂悲慘,從一位戰功赫赫的貝勒到最後的幽禁致死,他的命運反映了清朝初期權力鬥爭的殘酷性。
三貝勒愛新覺羅·莽古爾泰
愛新覺羅·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五子,其母為繼妃富察·袞代。他少年時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作戰勇猛,滅烏拉部,奪六城。莽古爾泰參與薩爾滸大戰,全殲明朝將領杜鬆六萬大軍,又獨自率兵渡河襲擊喀爾喀的巴林部,俘敵無數。
然而,莽古爾泰生性魯莽,因“禦前露刃”的大不敬之罪被皇太極處罰,由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削五牛錄(一牛錄為300人)。更為人所詬病的是,他弑母邀寵,其母因與大貝勒代善密謀嗣子之位,被努爾哈赤休掉,但莽古爾泰為了取悅努爾哈赤而殺了自己生母。
1633年,莽古爾泰暴病而亡(死因不詳)。死後有人揭發他曾與其弟德格類、其妹莽古濟欲謀上奪位,被皇太極以大逆之罪削爵,剝奪正藍旗旗主之位,其子也被廢黜宗室資格。
莽古爾泰的一生雖然戰功赫赫,但他的魯莽和弑母的行徑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四貝勒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他年少時便隨父狩獵和征戰,弓馬嫻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幼識字,更得努爾哈赤歡心。1616年(天命元年),皇太極被授封和碩貝勒,領正白旗旗主,是清朝第二位君主。
1626年(天聰元年),皇太極在眾多貝勒中脫穎而出繼承汗位。1636年(崇德元年),他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廟號清太宗。稱帝後,他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封建改革,對內加強了中央集權,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鼓勵農耕;對外先後征服了蒙古與朝鮮,解除了後顧之憂,又招降了洪承疇等明朝官員,實行以漢製漢的方略,為奪取全國政權做好了準備。
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故宮,時年51歲,葬於盛京昭陵。相對於其他三位貝勒而言,皇太極的結局可以說是最為圓滿的,他不僅繼承了汗位,還稱帝建立了清朝,為清朝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說,清朝初期的四大貝勒在清朝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權力鬥爭的殘酷性,他們的結局也各不相同。代善雖然失去了汗位繼承權,但最終還是得以善終;阿敏因心懷異誌而被幽禁致死;莽古爾泰因魯莽和弑母的行徑而暴病而亡;而皇太極則成功地繼承了汗位,稱帝建立了清朝,為清朝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曆史人物的命運和結局不僅反映了清朝初期權力鬥爭的殘酷性,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曆史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