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這位在民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北洋軍閥奉係首領,其人生軌跡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一個貧苦農家子弟,逐步成長為手握重兵、號令一方的“東北王”,最終在清朝末年及北洋政府時期擔任了多個重要官職。本文將從張作霖的早年經曆、在清朝的崛起、所任官職及其影響等多個維度,來探討這位亂世梟雄的軍事與政治生涯。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出生於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的一個貧苦農家。自幼家境貧寒,他並未接受過係統的教育,隻在私塾裏學習過短暫的三個月。1888年,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被賭徒打死,家庭陷入更大的困境。為報父仇,他與二哥持槍尋仇,卻誤傷人命,導致二哥被捕,自己則逃亡他鄉。此後,張作霖隨母親、妹妹投奔外祖父家,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隨後的幾年裏,張作霖嚐試過多種生計,包括學木匠、當貨郎、賣包子、學獸醫等,但都未能改變家庭的貧困狀況。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20歲的張作霖投筆從戎,加入了清廷宋慶毅軍馬玉峎部下,成為了一名騎兵。因喜好馬匹且騎術精湛,他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被提拔為哨長,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官職。哨長在清軍中相當於現今部隊的班長或排級職務,雖然職位不高,卻是張作霖軍事生涯的起點。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軍移防,張作霖離隊回鄉繼續當獸醫。在受挫折時,他經馮德麟介紹加入了綠林董大虎匪部,開始了自己的綠林生涯。在綠林中,張作霖憑借自己的智勇和膽識,逐漸壯大勢力,最終清政府無力征剿,將其招安。
1902年,張作霖率隊在新民府接受朝廷點編,成立了新民府巡防前路遊擊馬隊,被任命為幫辦(副營長)。這是他正式進入清朝正規軍的開始。此後幾年裏,他因帶兵有方、戰功卓著,先後升任管帶(營長)、統帶(團長)、統領(旅長)等職。手下兵力也從最初的幾百人發展到3500人,成為虎踞東北的一支勁旅。
在日俄戰爭中,張作霖的部隊不但未受損失,反而擴編為三個營,充分展示了他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1906年,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和新任新民府知府沈金鑒下令將張作霖的部隊擴編為五個營,他當上了統管五個營的統帶。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建立行省,任命徐世昌為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為了除掉悍匪杜立三,特派知縣殷鴻壽協助張作霖剿滅杜立三。張作霖不負所望,成功智取杜立三,使遼西匪患基本絕跡。得此消息,總督徐世昌上報清廷為張作霖請獎,清廷除賞銀五千兩外,還將他升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旅長),管轄馬步軍五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張作霖為爭取主動,晉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表示願率兵勤王。他的這一表態深得趙爾巽的嘉許,因此不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得到誇獎,並兼任中路巡防營統領,實質上成為奉省最大的軍事力量首領。因及時鎮壓革命黨人有功,他又被任命為奉天國民保安公會軍政部副部長(起碼是師級),被封為關外練兵大臣。
清朝滅亡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建立北洋政府。張作霖因在清朝末年的出色表現,被袁世凱任命為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又封他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奉天督軍)。這是張作霖在清朝滅亡後擔任的第一個重要官職,也是他掌握奉天省軍政大權的開始。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改巡按使為省長。張作霖自此掌握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成了名副其實的邊疆大吏。他利用手中的權力,積極擴充軍備、發展實力,為奉係軍閥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這是他在北洋政府時期擔任的最高官職,也是他軍事與政治生涯的巔峰。
張作霖在清朝及北洋政府時期所擔任的官職,不僅為他個人帶來了權力和榮譽,也為東北地區乃至整個國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他作為奉天督軍和東三省巡閱使等要職,掌握了東北地區的軍政大權,為東北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他統一東北終結了原本動蕩不安的局麵,為東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此後他積極振興東北實業,鼓勵製造國產商品、振興出口,推動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其次,他在軍閥混戰中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他善於審時度勢、靈活應變,能夠在複雜的政治軍事環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勢力。他的這些才能和經驗,也為後來的東北抗戰和解放戰爭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然而,張作霖的官職和權力也帶來了不少爭議和批評。他在處理內外事務時往往以個人和集團的利益為重,不惜犧牲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與日本帝國主義勾結、簽訂賣國條約等行為更是遭到了廣泛的譴責和批判。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乘坐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孔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後不治身亡。他的死標誌著奉係軍閥勢力的衰落和北洋政府的終結。
綜上所述,張作霖在清朝及北洋政府時期所擔任的官職不僅是他個人軍事與政治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東北地區乃至整個國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崛起和衰落、功過是非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