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偷奶吃探因及應對策略
在奶牛養殖過程中,偶爾會遇到牛偷奶吃的現象,這一行為不僅影響奶牛的產奶量,還可能對牛群的整體健康構成威脅。那麼,牛偷奶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又該如何有效應對這一問題呢?
牛偷奶吃的行為,通常被稱為“異奶癖”,這並非是由營養缺乏直接引起的,而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然而,這種習慣的養成往往與牧場飼養管理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密切相關。首先,從犢牛的飼養管理來看,如果牧場采用獨立小牛籠進行飼養,並在喂奶時將一牛一籠單獨用奶缽飼喂,這種管理方式本身就存在潛在的風險。特別是出生7天內的犢牛,被關飼在獨立小牛籠中,而出生後7天至斷奶前的犢牛,在喂奶結束後雖然會打開籠位任其自由活動,但由於喂奶後犢牛嘴部沾有餘奶,相互舔舐現象較為普遍,這就容易使它們養成日後偷食奶的習慣。
其次,奶牛產後的管理也是影響偷奶行為的重要因素。牧場技術員出於擔心奶牛產後發生癱瘓的考慮,可能會要求擠奶員在初乳期5天內不將初乳擠淨。然而,這種做法會導致奶牛乳房在水腫及泌乳的雙重因素影響下,出現脹痛、滴奶現象。個別奶牛可能會自吸奶來緩解乳房脹痛,而滴落的奶液也會誘導其他奶牛舔舐,進而養成偷食奶的習慣。此外,牧場剩餘的初乳如果排地後不及時衝洗,留於地麵的奶液同樣會引起其他奶牛的舔舐行為,進一步加劇偷奶問題的發生。
除了飼養管理上的細節問題,奶牛的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也可能對偷奶行為產生影響。例如,身體疲勞、精神壓力以及內分泌紊亂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奶牛的行為表現,盡管這些因素並非偷奶行為的主要原因,但仍需引起養殖者的關注。
針對牛偷奶吃的問題,牧場應采取一係列預防和矯正措施。首先,預防是關鍵。牧場工作人員應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嚴格把控飼養管理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增飼舔磚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措施,通過提供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舔磚,可以預防奶牛因營養不均衡而引起的“異食癖”,從而降低偷食奶的風險。此外,牧場還應加強擠奶員的管理和培訓,確保擠奶過程的規範性和及時性,減少因擠奶不當而導致的乳房脹痛和滴奶現象。
對於已經養成偷奶習慣的奶牛,牧場應采取積極的矯正措施。一種常見的方法是在奶牛的乳頭上塗抹魚石脂軟膏等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這種物質雖然相對安全,但因其味道不受奶牛喜歡,可以迫使奶牛不願再偷食自己的奶。然而,這種方法的效果可能因奶牛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且需要持續塗抹才能維持效果。
另一種更為直接的矯正方法是采用物理限製手段。例如,給偷食奶的奶牛套上頸鏈進行拴養,限製其活動範圍,使其無法接觸到其他奶牛的奶或自己的奶。這種方法的矯正效果較為顯著,但可能會對奶牛的舒適度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需要權衡利弊後謹慎使用。此外,還可以在奶牛嘴部安裝擋板等裝置,以阻止其用嘴銜住奶頭進行吸吮。這種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樣需要注意對奶牛的影響。
除了上述措施外,牧場還應加強牛群的日常觀察和管理。定期巡查牛群,及時發現並處理偷奶行為,對於防止偷奶行為的蔓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牧場還應建立完善的飼養管理製度和操作規程,確保飼養過程的規範性和科學性,為奶牛提供良好的生長和泌乳環境。
在應對牛偷奶吃的問題時,還需要注意食品安全問題。由於偷食奶的奶牛可能存在健康隱患,其產出的奶液可能受到汙染,因此不宜作為食用奶銷售。牧場應對這部分奶液進行妥善處理,避免流入市場造成食品安全風險。
綜上所述,牛偷奶吃的行為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牧場飼養管理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是最主要的原因。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牧場應采取預防與矯正相結合的策略,加強飼養管理、提供均衡營養、采取物理限製手段以及加強日常觀察和管理等措施。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降低奶牛偷奶行為的發生率,提高牛群的健康水平和產奶量,為牧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牧場還應密切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確保所產出的奶液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