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市場上出現了1GB 199元的MP3產品。這樣的價格幾乎與當今一款同等容量的優盤價格相當。
降價,似乎成了MP3市場中一個永遠無法擺脫的噩夢。但,這樣一路的降下去,使我們不禁要問:“MP3的路到底還能走多遠?”
MP3行業為何會走進頻繁降價這一怪圈呢?其中有三點我們不能忽視的原因:一、MP3行業尚無規範可循,致使一些無注冊、無檢測、無生產地址的“三無”產品出現,導致MP3產品的平均價格下跌。二、一些廠商的不當競爭導致產品由比拚質量向比拚低價過渡。三、一部分隻關心價格的消費者對低價產品的關注促使價格大戰愈演愈烈。
而行業尚無規範出台是導致這一行業無法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MP3與MP4行業內仍未有統一的產品檢測標準出台,導致一些廠商混淆視聽,將自己生產的彩屏MP3標榜為MP4,這嚴重影響了MP3行業的健康發展。
時至今日,MP3行業的發展越發的不明朗起來。一些業者甚至寄希望於融合了MP3功能以及視頻播放功能的MP4能夠接替MP3退市後的市場空擋。但由於MP4的價格居高不下,以及目前已有產品的單調性,短期內MP4很難成為市場上的王者。
在MP3向未知方向轉型的時期,行業內引入了MP3.5這一概念。目的是希望這一概念能夠給那些支持播放開放編碼的流媒體視頻文件,如AVI等通用格式;屏幕支持220×174分辨率;屏幕尺寸不小於2英寸;在視頻文件的播放上達到20幀/秒;鋰電池的實際工作能力不能低於4小時的模糊產品一個清晰的定位。
這一概念的出現,讓一些“身份不明”的產品有了一個“名分”;這一概念的出現,使廠家對這類產品的宣傳策略更加明確,也使商家能夠在平等的起跑線上公平的競爭;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也不再“暈頭轉向”……
然而,這類產品是否能夠成為MP3的未來繼承者,這類產品是否能夠成為未來的主流,且讓時間慢慢來檢驗吧。